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虎年说“虎”

定西日报 2022-02-27 09:36 大字

□余春明

虎啸山林百兽惊。虎被誉为兽中之王,原产于亚洲森林,凶猛彪悍。种类有苏门答腊虎、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等。由于人类滥杀,老虎变得罕见,有关资料统计,全球不足4000只,为国家保护动物。据专家考证,现代虎的祖先是一种叫作“中国古猫”的小型食肉类动物,大约是在距今300万年以前在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的出现时间接近,可能曾与人类的祖先——蓝田人一起生活过,可见老虎与人关系密切。老虎也被选入十二生肖之一,排列地支的第三位。因为寅时是老虎活动的时间,所以,寅代表虎,寅年就是虎年。

虎的体态雄壮高大,毛色绮丽,有深色条纹。头圆,吻宽,眼大,嘴边的硬须长达15厘米。颈部粗而短,几乎与肩部同宽,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较窄,呈侧扁状,四肢强健,犬齿和爪极为锋利;全身底色橙黄,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背面有双行的黑色纵纹,尾上约有10个黑环,眼睛上方有一片白色区域,故有“吊睛白额虎”之称;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因此又被誉为“山中之王”。《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打的就是“吊睛白额虎”,他也因此博得打虎英雄的称号。

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虎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其形象威风凛凛,自古以来被作为军人的象征,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一老虎,称之为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天子和诸侯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半边留存于朝廷,左半边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史记》中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符”,讲的就是调兵遣将的“虎符”。

华夏大地,虎文化无处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健壮;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灾难。陕西华县一带还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起,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夫妻同心。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做主;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我家乡也有小孩满月时,亲戚送虎头鞋和虎头帽的习俗,祝福小孩茁壮成长,一生平安。

古时候,郎中上山采药,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是他们的护身符。传说药王孙思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用扁担上的铜环放在卡住喉咙的老虎上下牙齿间,治好了虎病。从此,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郎中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自己是药王的弟子,才不会受到老虎的攻击。

老虎虽然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但古代文人少有歌颂老虎的诗词,大都是描写对其凶残、吃人行为的恐惧。这大概是受到《礼记》中“苛政猛于虎”的影响。人们喜欢把恶人比作老虎,唐代诗人杜甫在《遣兴》中云:“猛虎冯其威,往往遭急缚。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忽看皮寝处,无复光闪烁。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这里的“元恶”,指的就是大坏人。另一诗人韦庄在《虎迹》中也写道:“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我今避世栖岩穴,岩穴如何又见君。”诗中的“君”指的就是作恶多端的坏人。

然而,“虎毒不食子”,这一点,却是与人类相通的。明代文人解缙在《应制题虎顾众彪图》中说“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生动地写出了老虎对“彪”(幼虎)的眷顾。鲁迅先生也在《答客诮》中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小於菟”就是小老虎,深切地表达了对儿子海婴的爱怜之情。

即便如此,虎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还是威风八面的象征。农历今年是虎年,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龙行虎步,虎踞龙盘,虎虎生威,生龙活虎……为实现振兴中华的强国梦而奋斗!

新闻推荐

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网络大赛邀你参加

2月24日记者获悉,为纪念第4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进一步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促进提升消费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