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游移或选择 李炳智诗歌读后
王可田
不像大多数人,年纪轻轻就与诗结缘,通过写作上的持续推进,进入现代汉语诗歌的话语系统。李炳智的诗歌写作,是在50岁之后,将搁置多年的文学梦想重新拾起,并试图以现代诗为突破口,所进行的一种充满自我挑战的选择。因此,李炳智就像一个意外的闯入者,携带自身特有的质朴、热烈和古拗的诗意进入当下诗歌的现场,他执着地进行自我表达,彰显自己的存在。不过细想之下,这一点也不意外,人在艺术上的选择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一种精神上的召唤,可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释放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李炳智出版过两本诗集,封面都印有“现代诗集”字样,他写作或发表诗歌,也习惯地称之为“现代诗歌”。我猜想,在他内心深处,“现代”是具有诱惑力的,或许那就是他努力寻求的方向。谈到现代诗,客观讲,它不应仅仅表现为一种有意味的抒情或叙述。从根本上说,现代诗就是创作主体在强烈的现代意识观照下的诗意生成。李炳智这一代人生于建国之后,经历共和国在特殊年代的种种震荡,同时他们深受农耕文明的熏陶和古典诗词的滋养,思想意识深处,传统的惯性很大,不比新时期出生或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从小就置身现代语境,现代意识可以说是自然生成。因此,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渗透到现代诗歌之中,使之洋溢一种古道秋风的意蕴,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放弃了更为顺手的旧体诗词的创作,而选择以现代诗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达,这对李炳智来说似乎就是一种挑战。然而,我们的担心显然多余,因为他起初写新诗的目的,就是要找一条继承、发展、创新的路径——向诗歌传统的自觉靠拢和回归。这种写作方向,显然是根植于建国后到新时期以前中国新诗的土壤,然后向更远些的古典诗歌传统汲取营养,而进行的一种当下生活的表达。李炳智的文学观是现实主义的,而他的精神气质又具有浪漫主义特征;题材时时触及当下城市生活,而诗歌意蕴又充满古意,诗歌形态和审美趋向传统。因此,他思想内部及诗歌内部的空间是具有张力的。把他的这种诗歌追求,放到百年新诗尚在积累、调整和探索这个大背景下,毫无疑问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对应于现代,人们常常说到传统。所谓传统,也是一个模糊的、言人人殊的概念。具体到文化和诗学范畴,它的存在犹如家园,既提供无穷的汲养和庇护,同时也形同黑洞,吸附并吞噬远行者的脚步。古典诗情如若不能在更深的层面进行精神上的传承,或者漠视、排斥现代性的艰难探索,就会沉沦于历史巨大的惰性。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现代和传统之间,无疑是断裂的,存在一个巨大、尚无法弥合的裂隙。现代性的道路疑虑重重,传统的面貌也变得暧昧不清。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节点和机遇之下,诗歌就是一种自觉的寻觅和廓清。当然,这也会是困难重重,甚至异常艰险的。
还好,无论选择哪种方向,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是游移还是决绝地奔赴,诗歌的本质或者说内质,并不会因此而有太大的改变。李炳智以数十年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灌注自己的文本,整体上显得情感饱满,意蕴丰厚,他的勤奋和对待诗歌的精益求精值得肯定。按说,诗人李炳智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进行写作,在现代汉语诗歌的话语系统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应该更为徐舒和从容,但他并不满足于充满诗意的生活,一种切实的诗意存在,还渴望在诗歌文本上有所建树。那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的纠结、互动关系,以及因此而提供的广阔的创造性区间中,诗人是大有作为的,我们也由衷地期待并祝福诗人!(作者系《陕西诗歌》主编、诗人、青年文学评论家)
新闻推荐
2月11日,省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与保障的意...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