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陕西“十三五”时期 发掘出土文物3.7万余件(组)

华商报 2021-09-29 01:42 大字

9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副局长周魁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出席,介绍“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谱写陕西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长期以来,陕西省不断加大考古科研力度。周原、秦雍城、秦咸阳城、汉唐帝陵等大遗址考古持续推进,栎阳城、天井岸遗址、唐华清宫、一带一路等主动性考古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仅“十三五”时期,全省就实施了考古项目691项,发掘出土文物3.7万余件(组);7项考古成果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项荣获“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项目”,2项荣获“田野考古奖”,石峁遗址被评为近十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为进一步用好考古研究成果,陕西省已建成基于考古成果的博物馆及遗址公园100余家。“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新建了铜川、渭南等文物类博物馆及梁带村等考古遗址博物馆,目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4处、立项8处,5处长城点段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建设了首批25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

未来五年,陕西省将进一步做好学术性考古工作、进一步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进一步做好考古学研究和阐释工作。

这些重要考古成果丰硕

已进入夏代纪年的太平遗址

发现环壕、玉器等高等级文物

中、省、市考古机构和大学联合考古队通过对太平遗址的考古研究,发现环壕及玉器、卜骨、叶形陶牌饰等高等级文物,其中一件陶铃尤为罕见,仅在山西、河南的个别都邑性遗址中有所发现,基本可以确认太平遗址为一处大型客省庄二期文化环壕中心聚落,距今约4600-4000年,已进入夏代纪年时间范围。

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460余座墓葬开展的多学科研究,推测距今约5500至5000年前以男性为继承符号的男权社会已经确立;发现了关中地区乃至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工水利系统,厘清了杨官寨城址雏形,推进了西安城市演变和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发展研究。

周原遗址发现水系和城墙遗迹线索

据介绍,近年来周原遗址考古的重要收获集中在三个方面:

大型建筑基址。位于凤雏甲组建筑东侧,是由五座夯土基址围绕中间庭院组成一座四合院式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始建于西周早期,西周晚期废弃。单体建筑F6的建筑风格、方向、时代与凤雏甲组建筑及F3一致,推测三者应为周原遗址内西周早期遗存中面积最大的一组建筑群。

周原水系。通过考古勘探、发掘共发现大型水池遗存4个,壕沟40余条。云塘水池面积约3.2万平方米,由该池向东的沟渠长约1700米,向南的沟渠长约1500米。根据勘探和试掘情况,可以初步认为周原遗址内存在着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蓄水池与引水渠、干渠与支渠等不同层次的水系遗存,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的水网系统。发掘资料和研究表明,这些池渠是周原西周时期聚落的给排水系统,其背后应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这个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进一步强化了以往所发现的诸多重要遗迹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了以往对周原遗址聚落扩张过程与水源关系的认识;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

发现了城墙遗迹线索。2015-2016年在凤雏建筑区北确认北城墙800米。2020年又在多处地点勘探发现墙体遗存。这对进一步探索周原城址布局提供了重要证据。

陶渠遗址出土“京”字铭文铜戈

关于周代封国——陶渠的考古也有很多新发现。韩城陶渠遗址考古启动于2020年5月,根据调查、勘探,基本确定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由大中型墓地、中小型墓地、高等级建筑区、普通居址区等部分组成,遗址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壕沟为遗址的北界。西侧为墓葬区,部分存在居葬一体或居葬有重合现象。

目前,已完成2座“甲”字形大墓(M16、M28)、2座中型墓竖穴土坑墓(M20、M23)的发掘。墓葬均为东西向,“甲”字形大墓的墓道内皆埋有整车马,出土“京”字铭文铜戈,根据文献记载“京”为嬴姓,对陶渠墓地的年代、性质、族属等判断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在以陶渠遗址为中心的芝水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两周时期聚落遗址多处,其中距离陶渠遗址约5公里发现与其同时期的墓地一处,等级略低,对探索周代封邑的聚落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区域两周时期聚落演变情况提供了基础资料。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新闻推荐

照金纪念馆 荣获“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本报讯(通讯员王小峰)近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再添一国字号荣誉。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评选结果揭晓,照金纪念馆...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