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王重阳与全真教

咸阳日报 2021-09-15 08:04 大字

王军营

王重阳(1112—1170年),金代道士,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更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王重阳家本是咸阳大魏村一个富裕人家。据说母亲怀其24个月,才把他生下来。他长得美须髯,大眼睛,身高六尺多,而且从小异质不群,幼好读书,气豪言辩,深得长辈的喜爱。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善于作文,才思敏捷,但是却科考未中。他颇喜弓马,武艺超群,于是又去参加武官考试,最后考中金朝的武举甲科。当时女真“金”王朝政治治理中对汉人民族歧视比较严重,所以武举考中的王重阳仅被任命为一个当地负责酒税的小官吏。而胸怀大志的他难以甘居寂寞,于是便辞官回家,陷入了仕途无望的无边痛苦和落寞中。

48岁时王重阳的生活出现了重大转折,据说偶然在甘河镇一家酒铺中遇到了隐士,隐士“密付口诀,又饮以神水”,并传授给他许多仙道修炼的秘术。全真道称这次奇遇为“甘河遇仙”,并说授经的隐士就是吕洞宾、汉钟离的化身。第二年,王重阳又在醴泉与他们相遇,再次领受修道真谛。

王重阳行为举止开始变得异于常人。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他将家产分给了亲友乡邻、妻子和孩子托付给岳父照顾,自己一人来到终南山的户县南时村修行隐居,自号重阳子,走上了弃家修道之路。他给自己取名“王害风”,于南时村挖了一处深4米的洞穴,称作“活死人墓”,且置“王害风灵位”的碑石于墓上。整天在洞中定坐冥思,潜心修行,希望创立一种新型的教派。大定三年,王重阳走出了黑乎乎的修行地洞,功成丹圆,填平墓室,迁居于刘蒋村,盖了几间简陋的茅庵居住和修持。大定六年,他于长安(今西安)滦村吕道人庵壁曾题诗一首以示志向,诗云:“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一灵真性在,不与众人同。”

王重阳东游山东传播教义,先后收得马丹阳、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等七人为弟子,恰应七朵金莲征兆,后世即把他们称为“全真七子”。全真教在山东具有一定影响后,王重阳便决定西归家乡传道。大定九年,他携弟子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人西归陕西。一路徐行,至河南开封,他预感自己年日不多,羽化即时,便给几位弟子语重心长地嘱咐了后事。他临终时说:“丹阳已得道,长春已知道,吾无虑也。”又谓丹阳曰:“可赴终南刘蒋之故居。”言毕而逝。马丹阳等弟子谨承师命,奉其仙柩来到陕西,将他安葬在当年悟理修道的故地——终南山北麓,今西安市西南四十公里处的户县祖庵镇(旧名刘蒋村之北)。

全真道创立之前,道士是不出家修行的,过着与世人相同的生活。王重阳从佛教中借鉴了许多东西,使得全真道与以往的道派产生了明显的区别。

全真道要求道士出家住宫观,不娶妻室,不食荤腥,主张清修炼养,并在宫观中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以约束道士的生活,集中精力修养。他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王重阳传世著作甚多,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重阳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经过王重阳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及理论等全面阐释,全真教以新的面貌屹立于道教诸派中。王重阳死后,全真教理论日益被社会各阶层接受,传教范围遍布北方关中、河南、河北、山东等广大地区,自从元代以来,全真派与正一派一直延续至今,发展成我国古代社会后期道教最大的派别之一。 (B)⑤

新闻推荐

铜川市工信局荣获第六届“创客中国”陕西省赛优秀组织机构 2021年09月15日A07版文章字数:397朗读:

本报讯(通讯员刘佳)9月8日,第六届“创客中国”陕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三届“创客陕西”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决...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