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相扑 马球 蹴鞠…… 假如文物开起“全运会”

三秦都市报 2021-09-11 01:42 大字

唐仕女马球塑像隋朝青瓷相扑俑

假如文物开起“全运会”,会是怎样一番盛况?

华灯初上,光线渐次暗下来,当游客散去,沉寂在陕西体育博物馆的文物们逐渐活跃起来:两相挟持的青瓷相扑俑开始发力,一争高下;7个马球陶俑也被按下播放键,恢复了人鸣马嘶;特写的蹴鞠随着镜头的后拉,徽宗和高俅逐渐出现在画面里……

“运动员们”穿越时空,“同馆竞技”各展风采。

9月8日,记者闭目小憩在陕西体育博物馆的返程路上,解说员的讲解回响在耳边,脑海里便浮现出如上这般场景,如此这般拍部动画,岂不妙哉。

相扑运动可远溯至先秦

一尊长宽高分别为7厘米、6厘米和9厘米的隋朝青瓷相扑俑,是陕西体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造型上两人皆束发髻,身系腰带,胯间着兜裆布。动作上两人弓步俯身,在上者左手抱腰右手搂颈,蓄力进攻;在下者双目圆睁不甘示弱,竭力相搏。两者相持不下,难解难分,给人一种充满力量的美感。

相扑运动可远溯至先秦。当时被称之为“角抵”,是军队的训练科目之一,可谓摔跤运动的起源。

角抵戏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另外一个名称“相扑”。到隋唐时期,角抵深受皇帝的喜爱,为了方便表演还专门设了摔跤队,取名“相扑朋”,它集中了全国的相扑高手,当时军中也有一批专门从事相扑的力士。

宋代习惯称相扑,明代沿用唐代旧称角抵,清代则称为跤子。奈良时代(710—794年)由我国传入日本,后被日本发扬光大,成为其国技。

马球高手李隆基

陕西体育博物馆收藏的7尊唐代打马球陶俑,让当时流行的马球运动得以浓缩体现。

比赛中,马尾被束起,以防争抢中相互缠绕。骑士则身着紧身服,显得格外干练。7尊陶俑有的疾驰在进攻,还有的全神贯注在防守,神态各异、动静相宜、栩栩如生。

据考证,马球在唐代由西域传到长安,是唐宋两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马球最初被称为“波罗球”,后来多了一个更雅致的名字叫“击鞠”。

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不仅成为上层人士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马球比赛中(两队各5—10人),骑马用杖端弯曲的波罗球杆击球,网囊作球门,先进球者胜。据文献记载,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曾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位马球高手。据《封演闻见记》记载,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曾奉唐中宗之命,与几位王公组队,迎战骁勇的吐蕃马球队,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不负众望地帮助唐朝代表队赢下了比赛。

蹴鞠足球的“老祖宗”

由于不便保存,陕西体育博物馆内陈列的两个蹴鞠是仿制品。乍一看,并没有相隔千年的距离感,因为它们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足球是如此相似。

蹴鞠被称为足球的“老祖宗”。《水浒传》中的高俅,就是当时著名的蹴鞠高手,他靠高超的蹴鞠技艺赢得宋徽宗赏识,成为权臣位列朝堂之上。

“蹴”者,用脚踢也,“鞠”就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的意思。中国古代蹴鞠所用的鞠,在魏晋以前是用皮革制作的,内实以毛发。到了唐代,充气的鞠逐渐流行,制作技法也更精巧。由于充气鞠的出现,蹴鞠活动开始向高空发展,并出现了多种多样、趣味横生的踢球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运动技术的提高。

蹴鞠在古代的文化圈里也非常吃香。李白、杜甫、刘禹锡、韦应物、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是足球运动的“粉丝”。

“奥体中心站到了”,想象中博物馆里的“全运会”未能继续,而十四运会却进行得如火如荼。比如相扑的起源中国式摔跤作为一项群众赛事,将重回阔别28年的全运舞台,女子跤、自由跤和古典跤分别安排在9月23日至26日举行。

文/图本报记者李宗华

新闻推荐

全省税务管家服务重点项目建设观摩活动在榆举行

本报讯(记者张占林)9月8日,全省税务管家服务重点项目建设观摩活动(陕北片区)在榆举行,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总会计师夏光宇...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