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端午文化学习创造性转化
□乔杉
陕西安康的龙舟赛起来,江苏徐州的香包挂起来,安徽芜湖的河灯点起来,江西南昌的米粉吃起来,云南昆明的非遗看起来,北京的网红景点逛起来……端午假期,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艾草、划龙舟,在乐享假日的同时,体悟传统民俗,感受文化魅力。(6月14日《人民日报》)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年前,对传统节日的忧思,一度成为舆论场强劲的声音,不少人发出保卫传统佳节、保卫端午节的呼吁。当时的一个文化背景是,传统节日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一位著名作家曾感叹,“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现在情况有了显著改变。拿端午来说,在传统佳节中,相对于春节、中秋,其实有着一定的弱势,然而近几年,悄然刮起了“端午风”。每到端午节,除了各地组织的文化活动外,在民间,各种与端午有关的传统民俗也有了新发展、新表现。艾条进入新小区,五色丝线戴在手脚上,赛龙舟出现在大江南北,粽子更是飘香大街小巷,飞入千家万户的餐桌……很多年轻人也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一种跨时空、跨领域、跨观念的活化利用。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不够有力,发展得不够好,有的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社会投入了大量人力,专业人士投入了大量精力,还是起色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场景化问题,忽视场景改变,缺乏用户意识,依然活在过去的世界里;有的是当代化问题,对现代受众心理缺少研究,还在做一成不变的事情;有的是生活化问题,存在一定门户之见,不愿意走出象牙塔,甚至还在自娱自乐。
很多时候,不是文化不行,而是文化人不行;不是人们不需要传统文化,而是人们有了更多文化选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开放的、进步的,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能够通过创新创造,吸入人间烟火,使其易于接受、善于传播,便于转化为生产生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当代化”和“生活化”上下工夫,使其融入生产生活。这也正是端午文化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提到端午,会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忘“亦余心之所以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家国情怀的传习,不是简单通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能实现的,吃有粽子、舞有龙舟、插有艾条、穿有汉服、读有经典、购有文创、逛有街区,各种生活式沉浸式教育满足着各种层次需求,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我们正是因为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尤其是从年轻受众角度进行改造再造,增进了时代感、生活感、意义感,才让端午文化不再遥远,就在每个人身边。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化”,特别要靠创造性转化。其他领域很有必要向端午文化学习创造性转化,通过厚植文化底蕴、展现时代风采、创新现代表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走出一条振兴文化的康庄大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赖雅芬)6月11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省民政厅近日印发《2021年推动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项重点任务的通知》(以...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