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扶风有台“地球B超机” 环保“人造地震”把地下结构“看”清楚

三秦都市报 2021-05-10 01:15 大字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地震波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不过,这同时也是研究地球结构最有效的工具。记者连日来跟随“防震减灾三秦行”采访组,走进陕西扶风主动源观测基地探秘,工作人员通过设备反复制造“人造地震”,来对地下介质物性变化进行观测。

在一处水库边,工作人员利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后充到储气缓冲瓶,再通过减压阀将空气压力调节到目标压力,并充入空气震源中。随着控制软件发出电信号,空气震源中的压缩空气瞬间释放,记者在岸边感受到轻微晃动的同时,水面上的浮球也被弹开,一次“人造地震”便完成了。

“这个空气震源发射台每次激发,制造的‘人造地震’震级相当于0.1级的地震,只有在岸边能感受到轻微震动,对于周围的环境并没有影响。相比常用的爆破等人工震源,这种方式传播距离远,而且更加绿色环保。”陕西省地球物理场观测与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惠少兴介绍,这种方法就像医院里的B超机,超声波在人体中各个部分进行透射和反射,从而绘制出人体结构信息图。通过反复的“人造地震”,研究人员可以对周围接收站点的记录进行多次叠加,获得高信噪比的地震波形记录,从而获得地球深层的结构及变化特征。

观测基地在两个不同观测点分别设置了空气震源发射台,每日分别连续激发不少于100次和120次,每次间隔2分钟,实现了连续平稳运行。两个发射台同期激发试验,利用绿色无污染、重复性强的主动源开展多源同测线观测研究工作,在我国内陆地区尚属首次。

陕西省地球物理场观测与研究中心主任石军介绍,“人造地震”相当于一盏地下明灯,接收站点相当于一只眼睛,虽然一次的“亮度”有限,站在接收站点看不清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东西,但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照亮后,就能够“看”清楚地下结构的情况。这项实验不仅能够为土地规划、矿产开发、地震预警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通过“人造地震”为陕西省地震观测站网开展了一次“演习”,对其运行效能是一次很好的检验。

本报记者文晨

新闻推荐

今天,让我们向母亲深情告白

●杨瑞英童年与母亲合影?●杨瑞英(右)近期与母亲合影?●白馨豪(右)童年与母亲(中)合影?●白馨豪(左)近期与母亲(中)合...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