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出了个花木兰 朱文杰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传颂古今,一代巾帼女英豪照亮了中国历史,成为千古不朽的光辉典范。
《木兰诗》也叫《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叙事诗之一。它属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民歌,最初录于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经隋唐文人润色,为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所收。
也有人认为,《木兰诗》是唐人韦元甫所作。《文苑英华》卷333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唐人韦元甫拟作木兰诗一篇。”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意思是《木兰诗》是唐人所作。
而当代山东著名诗人苗得雨著文《〈木兰诗〉不是唐朝以前的诗》,此文发表在2012年6月9日的《今晚报》上。“《木兰诗》在唐朝以前的诗或民歌中很有些‘另类’。它语言通俗,韵律整齐、工整。这是唐诗才开始有的特点。”并说“老家一位古文化研究家何玉环,他大半生研究、考证,发现了好多问题,其中关于《木兰诗》,他在1959年上高中时,就发现不像唐前的诗。”
苗得雨拿《木兰诗》几乎五言到底这一特点来对比北魏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认为五言主要是唐代诗歌的特点。苗先生还认为,《木兰诗》中说的有些事情,是唐以前没有的,有的是犯忌的。如“可汗大点兵”这句。“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最高首领的称呼,唐以前的朝代中,对这称呼是犯忌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三年11月到贞观四年3月,向最后也是最凶的一股突厥颉利可汗发动了战争,取得了胜利。“贞观四年三月,颉利被捉,使西域小国彻底脱离了突厥的压迫,一齐到大唐都城长安给唐太宗上尊号。请上为‘天子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此时群臣及四夷郡长激动山呼可汗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郡长,(对天子)皆称天可汗。不称大唐天子,或皇帝。”(见《御批通鉴辑览》卷50)《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有“可汗问所欲”。历代国君,有称王,有称帝,独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天子兼可汗。
苗得雨先生还提出:对突厥颉利可汗战争的统帅是陕西三原人李靖,还写过《木莲诗》。李靖号青莲居士。“木莲”古时也称木兰。
另外,《李靖评传》中有:“李靖的外公,姓韩,单名雄,表字木兰。这个名字告诉我们木兰其实是个男人的字。我国的教科书中,将《木兰诗》称为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其实《木兰诗》的正式定型,肯定是唐代以后的事情——其中有‘策勋十二转’之句,勋官分为十二转乃是唐武德七年以后特有的制度,跟隋代及隋代以前的北周、西魏、北魏时期都是不同的。而且‘伙伴’一词也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纵览《木兰诗》全篇,由相关情境可知,木兰的家庭出身应当是普通士民阶级,而其在军中服役多年之后受策勋十二转——即被授予上柱国勋位,最后放弃官职返回家乡,这事如果发生在北朝是绝对不可思议的。其关键点有二,第一,北朝柱国是极尊贵的戎秩,普通士民阶级绝无可能在十来年的时间里仅凭军功就获取;第二,北朝武人如果获得柱国一级的戎秩,之后绝无可能放弃官职回乡下去做平民。上柱国一级的勋位作为对军士有功者的赏赐,而授勋者退役回乡做平民这种现象至少要到唐朝勋官滥授以后才可能出现。综合考虑,大概应该是在唐高宗到武则天时代。另外一点,《木兰诗》中出现所谓的尚书郎并不是指六部尚书,而是尚书省各部司的郎官,比如兵部下属四司之一的兵部郎中、员外郎,其品级大概是职事官五六品。而上柱国虽然是勋官,实际如果没有散官本品,那么在高宗武后时代大致权利也只能相当于五六品的职事官。综合以上,从各个方面来说,《木兰诗》的写作背景最大可能是在唐高宗武后时代。”
花木兰的故事,传颂了一千多年,有人认为她只是文学虚构的人物而已。但在唐代就有诗人以诗歌赞颂花木兰,例如:白居易的《戏题木兰花》,杜牧的《题木兰庙》。宋代《太平寰宇记》以及1980年发现的鲜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证了花木兰确有其人。说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的。
而关于花木兰的故里,更为众说纷纭。主要有虞城、亳州、黄陂和延安。我认为木兰故里首先是延安。因为不但元人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征》云:“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延安郡。”就是在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主演、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的河南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在从军的路上向相遇的从征伙伴自我介绍时,就明确地说自己是延安府尚义村人。其实在解放前后,一些著名的剧作家在他们所创作的戏剧中,均称花木兰系延安府人氏。
豫剧《花木兰》的编剧陈宪章,是常香玉的丈夫,河南郑州人。陈宪章曾在陕西,任过宝鸡三青团分部书记,兼任中州小学校长。1942年起,他们在宝鸡相恋,后在西安结婚。毋庸置疑的是陈宪章40年代流落到陕西,就已认定“花木兰系延安府尚义村人”。
而豫剧《花木兰》中提到的延安府尚义村,就是今天延安市的花园屯村。位于延安西南40里的杜甫川。花园屯村有一座野生牡丹园,为中国牡丹原生种之一,有“天下牡丹之宗”的称号。北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出丹州、延州。”延州即今天的延安。看来,连洛阳牡丹都出自延安的万花山。
这万花山上建有木兰陵园,还有绕山而筑的木兰墓,山顶上有传说为木兰跑马习武的跑马梁。1984年恢复重建的木兰陵园,为古典式建筑群。在花园屯村,相传花木兰活了八十多岁,无疾而终。她解甲归田后,常在万花山上种牡丹、赏牡丹、干农活,木兰墓地是按木兰遗嘱所选,她想让自己睁开眼睛就能看到满山的牡丹花。真可谓:英雄如花似天香,巾帼第一数木兰。
如果说《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北魏属鲜卑族政权,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发生了多年战争,后统一中国北方,统治了171年。《木兰诗》中提到的“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其可汗为古代鲜卑、蒙古、柔然、突厥等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那么,《木兰辞》中的可汗应该就是北魏的太武皇帝拓跋焘。而“黑山”“燕山”等地,皆为北魏与柔然族交战的战场,这也就说明了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一位传奇女英雄。
而鲜卑族有“世代为军户”的制度,这才有了《木兰诗》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还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等句子,正好符合花木兰从延安出发奔赴黄河延水关,骑马一日可达的真实情景。而延安人到燕山地区,至今还有过黄河渡口东去北上的古道可行的习惯。诗中提到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都与延安历史和现在的街道称呼变迁相吻合。
北魏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在西晋末年被封为代国,后被前秦苻坚所灭,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于东晋,60万人全军覆没。拓跋氏复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经过五六十年征战,灭北凉,结束了“五胡乱华”,统一了黄河流域。此时柔然族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正像《木兰辞》中描写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辞》为北朝乐府民歌,也证明了木兰从军的故事应属北魏时期。这和虞城的木兰故事发生在隋末、亳州的木兰故事发生在西汉的说法相矛盾。诗中“可汗”的称谓,以及黑山、燕山都和隋、西汉缺乏密切的联系,所以从木兰故事产生的时代来考证木兰故里,北魏应是一个标尺。
这样,延安的万花山就成了最接近史实、令人信服的木兰故里了。
在《木兰诗》、木兰故里的研究和角逐中,我们应当首先感谢几位外省人。第一是河南豫剧大师常香玉和她的丈夫——作为豫剧《花木兰》编剧的河南人陈宪章。常香玉在1956年的豫剧《花木兰》电影中,扮演的花木兰亲口告诉人们她是“延安府尚义村人”。再就是山东著名诗人苗得雨,他在研究《木兰诗》的创作背景时,肯定了《木兰诗》与生活在唐代长安的“天子可汗”唐太宗李世民、陕西三原人李靖有密切关系。
新闻推荐
赵雅受访者供图37岁的赵雅曾是陕西跆拳道项目的一面旗帜,她在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上创造的59公斤级四连冠纪录至今在...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