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省政协委员为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建言
□ 实习记者 张涵博
近日,“陕西日常”一词冲上微博热搜榜,一时热度无二。那究竟什么是全国网友眼中的“陕西日常”?这还要从陕西考古人的春节说起。
春节期间,位于西安东郊隋唐墓葬密集区的地铁八号线长鸣路车辆段考古队共发掘古墓葬数十座,出土陶器、铁器、铜器、瓷器等各类文物约140件(组)。同时位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现场,考古人员加班加点开展考古发掘,在建设工程范围内共发现各类古代文化遗迹4600余处。网友说,“建个机场、地铁,随随便便挖出文物,这就是陕西日常”。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推进新时代考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创新发展,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多名省政协委员就此提出了意见建议。
推进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
陕西是文物大省,更是考古大省。“十三五”期间,陕西省主动开展考古项目103项、配合基本建设项目540余项,发掘古遗址、古墓葬1.6万处(座),出土各类文物4万余件(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30年来,陕西共有26项入选,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省政协委员吴敏霞建议,将陕西考古事业写入陕西省“十四五”规划,并加入考古文物法律法规建设、改进体制机制等内容;开辟新领域,加强陕西考古高质量学术研究;定期召开陕西考古世界大会,展示陕西考古最新成果,加强与考古界的互动交流;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陕西考古高质量发展水平。
据统计,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发掘资质的单位6家,其中可从事工程建设文物考古工作的单位4家,业务人员约150人,承担了全省及中亚南亚等域外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任务。
省政协委员孙周勇认为,近年来,陕西省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任务激增,应根据考古工作实际,适当增加省市文物考古机构的人员编制,以确保地下遗存得到妥善保护。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完善野外考古奖励激励机制,提高一线人员待遇,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凸显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公益”和“科学研究”属性。
创新拓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2014年6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保护好这份不可再生的文物古迹资源?省政协委员戴宏科认为,陕西省应对标国家战略,立足国际视野,保护和利用好汉长安城遗址资源。
戴宏科建议,将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及未央区文物局并入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管理,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充分发挥“特区”文化优势,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尽快启动国家级文化工程项目的筛选评价和委托设计工作;联合共建,把汉长安城遗址打造成国家文化形象标志地及西安“名片”;继续完善汉长安城遗址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遗址区周边环境,推进汉城湖周边文化、餐饮、娱乐等项目落地,形成新的文旅打卡地与夜间经济聚集区。
如何在有限的财政经费条件下,保护好更多古建筑,成为文物、古村落保护界面临的一大难题。省政协委员富君建议,应重视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主动学习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修复和预防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促进陕西省古建筑保护工作;根据不同需求,开发古建筑遗产方面的数字化产品,做好文物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尽快建立详尽的古建筑数字化档案,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赢
陕西省陕南地区共有红色旅游资源23处,是全国重点培育的12个红色旅游区之一。但因保护范围不足、级别不高、产权不明、管理分散等因素,致使部分革命旧址损毁严重,有濒临消失的危险。省政协委员陶怡秀建议,紧抓中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编制“十四五”规划机遇,加快红色文化保护利用与旅游融合发展。
陶怡秀认为,应对现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加强陕南三市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带动陕南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强化各红色景区与机场、车站、码头等衔接,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条件。解决好革命遗址遗迹权责不清问题,处理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形成红色旅游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陶怡秀说,要以红色资源为基础,创作更多富有本地红色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用红色文化资源吸引游客,以青山绿水景观留住游客。此外,还要为红色旅游产品注入时尚、科技和现代元素,让文物活起来、寓教于乐,实现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樊曦周圆)2021年春运临近尾声。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旅客出行意愿明显增强,各部门坚持站...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