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漫步】司马迁没说过“秦岭,天下之大阻”
黄博
“秦岭,天下之大阻”,是现今描述秦岭最常引用的一句话。很多人都说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的。但司马迁真的这样说过吗?相关专家学者的答案是:没有。
陕西文史馆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特邀研究员高从宜说,这样的谬论,驳斥起来其实非常简单。
首先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是,翻遍《史记》,找不出“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史记》中也从未出现“秦岭”二字。目前所有指称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说的文章,从未给出一个具体准确的线索——这句话究竟出自《史记》中的哪一篇哪一段。
再者,关于秦岭这座山,在中国古籍中出现很早,但最早的名称是“南山”“中南”“终南”。到了秦、西汉时期,秦岭多数时候的称呼依然是“南山”。《史记》也是如此,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引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哀秦二世赋》有“南山巍峨”“望南山之参差”等语。
关于“秦岭”名称的来源,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在其《河山集》中指出: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乃秦岭名称的最早出典。也就是说,到了东汉时期,秦岭才被称作“秦岭”,目前能看到“秦岭”一名最早典籍的来源,正是东汉班固的《两都赋》。
《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其中,《西都赋》中有“睎秦岭,睋北阜”之语,《东都赋》中有“秦岭九嵕,泾渭之川”。
为什么是在东汉时期出现了“秦岭”名称?高从宜认为,这涉及的是北大唐晓峰教授所言的“王朝地理学”问题。众所周知,西周、秦朝和西汉均建都关中,秦岭就是南山、终南,南面之山,指称既直观明确又具有敬仰色彩,改换一个新名称的必要性不大。而到了班固写作《两都赋》的东汉,情况就不同了。东汉建都洛阳,再用南山来指称主要横亘在陕西的巨大山脉,既不直观明确也不客观,于是出现了“秦岭”的专属名称。
高从宜同时认为,从王朝地理角度,这其实对秦岭是一种贬低。从都城洛阳看“秦岭”,其地位远远低于以长安为国都时期的“南山”“终南山”。《西都赋》中长安客人的角色直观地表明:无论是个人心理还是历史地望、政治地理,秦岭都被严重边缘化、距离化了:秦岭不再是国都南山,而成为“秦朝之岭”“秦地之岭”“秦人之岭”。
另外,相比山来说,岭也要低矮很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山上可行谓之岭。”但秦岭这座山,高大险峻,气象万千,古代穿行异常艰难。唐朝李白的《蜀道难》尚言秦岭穿行“难于上青天”。而《两都赋》中的“东都主人”却是带贬而反问:“秦岭九嵕,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因之,用“秦”和“岭”来取代“南山”“终南”,是班固站在当朝国都洛阳的至尊立场,从王朝地理学角度对秦岭形象的贬低。
既然“秦岭”的得名源于东汉班固,司马迁在称呼秦岭时还用南山,那么有无可能司马迁说过“南山,天下之大阻”这样的话?
高从宜说,《史记》中也同样找不出,反倒在班固的《汉书·东方朔列传》中出现了类似之语——“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原文出现在汉武帝要修建上林苑时,东方朔予以劝谏道:“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这里不仅沿用“南山”一名,还首次出现了“南山,天下之阻也”。
因此,高从宜认为,“秦岭”一名和“南山,天下之阻”,都最早出于东汉的班固。今日流行的所谓“秦岭,天下之大阻”,可能是从班固的“秦岭”一名和“夫南山,天下之阻也”衍生而来。无论如何,司马迁从未说过“秦岭”二字,也从未在《史记》中记载过“秦岭,天下之大阻”。
对“司马迁说”——“秦岭,天下之大阻”说法的来历,高从宜也做过一番考证,可以追溯到清代毛凤枝的《南山谷口考》,而《南山谷口考》引用的源头则是清初学者顾祖禹。
三秦出版社编审李郁也找到了一处出处——清乾隆朝陕西巡抚毕沅编著的《关中盛迹图志》。毕沅将此书进献给乾隆皇帝,其中在介绍秦岭时“臣谨按”言:“《史记》:‘秦岭,天下之大阻也’。”李郁指出,毕沅也是引用清初顾祖禹的观点却未详加考证。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在《丈量大秦岭》一文,同样也把源头追溯到了清初学者顾祖禹。
(摘自《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文晨)日前,陕西省2021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本次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6000名。...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