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陕西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 围绕老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西北信息报 2020-12-03 08:42 大字

  本报讯(记者 张毅)随着我国即将步入中度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将成为基本国情。12月1日,陕西省政协举行“老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月度协商座谈会,认真查找和分析陕西老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陕西省老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把准脉、开好方,提出建设性、前瞻性的良方妙策。

 李健彪:从多方面加强老龄服务体系建设

西安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李健彪认为,要从完善落实养老政策体系、加强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养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几方面推动陕西老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李健彪建议,陕西要鼓励引导一级以上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并配备一定比例的住院床位,开设医疗护理型床位或病区,发展康复、临终关怀等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特色科室;鼓励社会资本开办老年医院、老年康复医院、老年健康管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机构,为失能老人就近提供医养服务。

 马迎春:推进医养护康一体化建设

汉中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迎春介绍,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汉中着力打造“医养在汉中”城市品牌,在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初见成效。“但在老龄社会服务保障特别是机构养老方面,还存在医院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度不高、医养结合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机构养老医疗服务水平偏低、城乡养老资源失衡进一步加速等问题。”

马迎春建议,为进一步整合社会保障资源,提高医养结合能力和服务供给效率,陕西应该深化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建设,拓展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功能,开展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等医养专业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以签约、托管、对口支援、合作共建等形式开展合作,进一步整合医疗、养老、护理和康复资源。“还应该发展‘卫生服务+生活照料+城市驿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消费群体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张红晨:要培育“智慧+”养老新模式

运用新技术,培育“智慧+”养老新模式、新业态、新应用,增强高品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由消费带动的老龄人口红利,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

“但是,当前产业发展不充分,产品水平有待提高;商业模式不成熟,企业造血能力较弱;部门管理涉及多,推进机制有待优化;数据共享不配套,信息安全有待加强。陕西加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依旧存在。”陕西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民盟省委会常委、民盟省政府直属机关基层委员会主委张红晨表示。

为此,张红晨建议,要支持企业加快构建以健康传感器和数字化健康产品为关键环节的“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平台,实现智慧康养产品与服务的倍增效应。同时,推广智慧养老机构综合服务模式,打造一批智慧康养社区,开展社区和居家一体化智慧康养模式推广。

石英:用智慧产品激活老年消费市场

“十四五”期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迈入中高龄老人的行列,陕西的人口结构将快速进入到中度老龄化(65岁以上老人占14%—21%之间)阶段。如何推进陕西老龄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政协医卫体委员会特聘专家、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组长石英提出了三点建议。

石英认为,养老难就难在单一化的供给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建议以人口普查为契机,从区县一级政府层面,对老龄服务对象进行细分。从年龄段、健康状况、经济水平家庭等方面建立精细化动态化人口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构建既全面覆盖又针对不同层次老人细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化老龄服务。”

“老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工作职能,容易形成‘九龙治水’现象。”石英建议,将老龄服务保障工作主管牵头部门从民政部和卫健委调整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市县级政府随之相应调整转移,这样更加有利于协调其他部门共同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陕西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企业融资引入“活水”

阳光讯(记者徐龙)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今年以来,省工信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