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聚焦当代青年山水画家的成长 『成长·陕西当代青年水墨画家提名展·山水篇』即将开展

华商报 2020-12-02 02:17 大字

“我寄望于他们的,是在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中能够提供经验、做出贡献。换言之,都能成为学术标准下的现代画家。”

12月12日,由华商传媒集团主办,《华商报》社承办的“成长·陕西当代青年水墨画家提名展·山水篇”,即将在华商传媒集团旗下X-MOCA艺术馆开展。

在为展览撰写的序言里,著名批评家、展览学术主持吴克军对参展的10位青年艺术家——白海鸿、何慧斌、姜晓文、罗春波、王珊、温中良、许可、杨广涛、赵拟及周红艺提出期待。

>>展望

十位画家

展出近百幅精品

“成长·陕西当代青年水墨画家提名展”是由华商传媒集团发起的系列展览,旨在挖掘某种程度上代表陕西美术未来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在学术、市场,与批评家和收藏家一起建立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链,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审美能力,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

此前“成长·花鸟篇”已经成功在崔振宽美术馆举办,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在筹备“成长·山水篇”过程中,主办方广泛征求、参考了陕西美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山水画家、著名批评家及收藏家的意见,最终提名白海鸿、何慧斌、姜晓文、罗春波、王珊、温中良、许可、杨广涛、赵拟及周红艺为最终入展艺术家。

十位被提名的艺术家,不仅有来自一线高校的副教授,如周红艺是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王珊是西安美院国画系副教授;有来自专业画院的专职画家,比如白海鸿出自陕西省国画院,罗春波出自西安中国画院;有任教于美术学院的专业老师,如许可、杨广涛均任教于西安美院中国画学院;还有美术专业的博士,如温中良和赵拟目前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在读,何慧斌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姜晓文作为职业画家,其作品文人气息浓厚,著名学者钱文忠更是赞叹其作品“精雅脱俗,有古高山风”。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认为,陕西作为中国传统美术重镇之一,从古至今,山水大家频出,远的不说,现当代的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崔振宽、王金岭、赵振川、张之光、罗平安、陈国勇等都具备相当的影响力。作为陕西画坛山水画领域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十位提名画家的近百幅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力于创新,不管是笔墨表现,还是精神内核的提升,他们力图与时代接轨,并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风格。

在吴克军看来,被提名是一种肯定,在一般的理解中,代表着希望和可能。他们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风格是一个中性词,在艺术的终极目的上并不具有根本的意义,“我寄望于他们的是,在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中能够提供经验、做出贡献,换言之,都能成为学术标准下的现代画家。”

>>探讨

山水画当代性必须作为议题开始琢磨

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当下提及任何形态的艺术,都逃脱不了“当代性”“现代性”这个话题。“成长·山水篇”同样也将目光对准了这个话题,以展览为媒介,以近百幅作品为桥梁,以评论家具备理论高度的文章为依托探讨山水国画的多种可能性。

在周红艺看来,山水画的当代性,核心命题是“有我”,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的表现”。当代人经常纠结于“我是谁”“画什么”“怎么画”,只有找到“我”,也就找到了画。同时,看见“时间”,是当代性的另一个命题,因为面对时光一去不返,“真”是唯一的意义,“尊重生命的真实,就是艺术的当代性价值。”

姜晓文则认为,山水画的核心精神是中国人借以山水跨越时空,追求物象之外的生命思考、精神诉求与情怀寄托。中国人的山水是心中的“山水”,而非眼中之山水。所以,中国人独有的“山水观”在时间之外,与时代无关。不过,“笔墨”在时间之内,更在时代之中,“笔墨的时代之气,是活泼的生命律动之气,而非泥古不化的陈陈相因或人云亦云的无病呻吟,更非西方观念的简单嫁接或西方语言的模仿转换。笔墨当随时代的核心是个体的独立思考。”

“在现当代语境下,中国山水画的形态历经变迁,但仍然持有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特征。”王珊认为,在葆有中国山水画文化品格与特征的前提下,兼容新的时代因素,并因此创造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新形态,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展览展出的十位艺术家的近百幅作品,或从表现方式,或从材料上,不管尺幅大小,作品或多或少都带着艺术家本人对于现当代性的思考,这在陕西相关类型展览中,是不多见的。也让不少业界专业人士对他们充满了期待。

虽然对于十位被提名青年画家在山水的现当代性做的思考和实践表示赞赏,但对于传统山水和现当代山水碰撞产生的“冲突”,吴克军也尖锐而清醒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吴克军认为,传统山水仅仅是为了再现某个对象,以便以一种无需思考的便捷便能够轻易地认识,需知,为了这个目的所作的一切都只能归于机械的艺术。一旦艺术创作成为一种可重复的劳作和精益求精的技艺,一旦灵感和自发性被排除出这个创作过程,它确实就产生了危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摆脱娴熟的、固化的视觉经验和操作手法,努力造成画面外在与内在的双重陌生感,建构一种需要解读和不断反思的意义,以此为第一步,继而通过构成化、平面画等努力逐步实现现代转型,同时,必须将当代性作为一个必需的议题开始琢磨。华商报记者 吴成贵

新闻推荐

陕西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站点年检 发布虚假招生年检不合格

本报讯(记者张彦刚)记者12月1日从陕西省教育厅获悉,为加强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学...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