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白鹿原上“涛声依旧”

烟台日报 2020-10-28 13:19 大字

名著改编成舞台剧,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同编剧孟冰所言,“改得好,是文学作品本身好;改得不好,便是编剧的无能”。纸上的对白文绉绉,要变成口语的台词又不偏离原著,不容易;纸上三言两语便是风云变幻,台上道具场景要如何转换腾挪,不容易;纸上人物细细刻画娓娓道来,台上看不清面容,仅从声台形表让观众分清男女老少数十人物,不容易……陈忠实的名作《白鹿原》可以说占尽了这三样不容易。原著耗时六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事件人物繁多,把这样的巨著搬上舞台,不演成“马拉松话剧”,能让老百姓看得懂,陕西人艺做到了。

台词上,陕西人艺版《白鹿原》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著的语言菁华。全剧陕北方言的运用并没有成为“乡土化”的噱头,让观众云里雾里,反而最大程度还原了白鹿原上的民风民貌,台上人物已经不是演员,就是原上活灵灵的男女老少。为地道方言添味的还有华阴老腔的运用。苍凉厚重、悠长劲道的老腔响起,既饱含着撕破黑暗的呐喊,又仿佛是为时代中沉浮无主的小人物命运唱出挽歌。

情节上,编剧孟冰的精练改编奠定了本剧好评的基础。早在2005年北京人艺版《白鹿原》演出时,编剧孟冰便与陈忠实“在原上转了几天”,亲眼看了那些窑洞、祠堂、农舍……改编过程中,孟冰仿照古希腊歌队加入村民更成了舞台的“点睛之笔”。在西方戏剧舞台上,歌队作为连接舞台与观众的“第三者”,有着把控节奏、拉动叙事的作用。《白鹿原》人物众多,分多条线索并行,情节分散,充当歌队的“白鹿原村民”串联先后情节,在化零为整上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表演上,《白鹿原》剧组演员的表演可以称之“纯熟”。“白嘉轩”“小娥”个性鲜明,一出场便掷地有声,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鹿子霖”“黑娃”准确拿捏了角色体现出的人性善恶,没有使“反派”走向脸谱化;“白孝文”在颓丧之时的一段单人独白气息流畅、一气呵成……好的舞台表演并不只是某一主角的出彩,而是角色之间各司其职、互打配合、共同进退,不外乎很少评价《白鹿原》改编的陈忠实都评价此版舞台将原作“演活了”。

历史如海浪翻滚,“后浪”终会变成“前浪”。文学赋予历史生命,优秀的舞台又赋予文学生命。感谢剧场让人“时空穿梭”,聆听前人呐喊,涛声依旧。赵静之

新闻推荐

皮肤声光电美容技术规范化学习班举办

本报讯近日,由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整形医院主办,陕西保健学会皮肤保健与美容专委会、陕西省保健学会激光美容分会协办的陕...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