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大爱 一个自称平凡的男孩,做了一件当真不平凡的事 西电学子捐献造血干细胞 受助人说『你的出现给了我重生的机会』

华商报 2020-05-31 01:51 大字

一个研究生的勇敢捐献

一个公交司机的热心相助

一个老奶奶的时髦带货

一个快递小哥的温暖伸手

……

一个个平凡的人

在更新速度飞快的网络时代

稳稳地鲜活地生活着

丰富着线下的世界

也温暖和激励了更多人

5月中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2019级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张同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救治了一位江苏42岁的血液病患者,这位患者在给张同的信中写道:“你的出现给了我重生的机会,谢谢您让我有机会可以回到亲人的身边。”

说服父母同意他去手术

张同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还要从四年前说起。

大一的一天中午,打算去献血的张同因为吃饭去晚了,当时路边只剩下中华骨髓库的摊位了。虽然当时的工作人员说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概率,张同心想这样也能救人,就填了表抽了血。没想到4年之后的2020年2月,他竟接到陕西省红十字会配型成功的电话。“你好,张同!有位白血病患者与你的骨髓配型成功了,现在情况比较紧急,需要你在三天之内考虑是否愿意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如果同意,我们将进一步采集血样,为你做高分辨率的配对检查。”

“一开始我还有点懵,但想到献血救人的初心,又上网查了一下配型成功的情况,我决定说服父母同意我去手术。”张同说。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这种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张同的家长也曾担忧过,但重重顾虑最终都被儿子的决心和解释打消了。

“我们通过医生朋友打听得知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是白血病患者最后的治疗办法,成功率在80%左右。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救人一命的事,是值得做的事。”张同的父母说。

既然选择捐献

就要尽力克服各种困难

捐献过程中,本来有两次“转身”的机会,但张同没有丝毫动摇。一次是新冠肺炎疫情,另一次就是造血干细胞动员。

3月中旬,张同接到前往西安做高分辨率配对检查的通知。由于当时正处于疫情紧张时期,还在河南南阳家中的他意识到,没有私家车也没有公共交通,人员的省际流动会非常困难。而他要救助的患者近期已经病情加重,不能再等下去了。张同赶紧尝试联系陕西省红十字会及河南省红十字会,协商能否将他的资料转移到河南,在郑州就近捐献。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5月7日,张同入住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做术前造血干细胞动员。因为正常人的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数量并不能达到要求,张同每天早上七点和晚上七点都要打一次动员剂,一共九针,直到捐献那天早上打完。每次打完针张同身体都会有些不适,有时晚上不舒服只能吃两片止疼片来保持睡眠。就这样,张同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5月12日早上8点,张同准时躺上手术台。整个手术持续近3.5小时,总共采集了205毫升造血干细胞,手术顺利完成。“既然一开始选择了捐献,我就要尽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张同笑着说。

“再有需要,我还会去的!”

5月20日,经过血常规检查,张同所有细胞恢复正常。“再有需要,我还会去的!”当被问及如果以后还有配型需求他会怎么做时,张同回答。

他帮助的患者也正在逐步康复。“我们不曾相识,而你的出现给了我重生的机会……谢谢您让我有机会可以回到亲人的身边……”受助人的来信言辞中满是感激。

辅导员张波通过疫情通的位置变化得知张同的事迹后表示:“他一直都很低调,怕我们为他担心,但这个过程的艰辛我们都能体会,也都为他感到骄傲!”

“本科时我就深受学院红色朝阳班同学们的影响,深知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肩上的责任。”当谈到他对这次捐献的感受时,张同说,“相信任何一名西电人,都会和我一样挺身而出,我真的没觉得有什么。”低调的他自称平凡,却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点赞

他的一次热情相助,把善意传给更多人

夜晚看见绿化带中躺一女子

公交车司机下车救助

公交车司机看到绿化带中躺着一名女子,手提包里的物品也都散落一地,征求乘客同意后,司机立即下车救助,将女子扶至安全的地方。

5月29日晚9时许,王先生下班后乘坐366路回家,当公交车驶离咸阳路桥公司站后,司机突然将车停下。“司机说路边躺着一个女的,看着很危险,他想看下情况,可能要耽误大家一些时间。征求乘客同意后司机把车靠边停下,有两名乘客跟司机一起下车了。”王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他看到有位女士躺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中间的绿化带里,一只鞋子掉在旁边,手机、钱包等物品也撒落在绿化带里,看着像是喝醉了。司机将她叫醒后,扶到人行道上。

“司机上车后还跟我们说“对不起,耽误大家时间了”。有些乘客直夸司机善良,是好人。”王先生说,司机的举动让大家都很感动,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司机的善举。

5月30日上午,记者联系到366路公交车车队负责人乔先生,据他介绍,帮人的司机叫王鹏,今年43岁,在车队工作8年多了。

“王鹏现在正在出车。”他告诉记者,“王鹏把躺在路边的女士叫醒后,她说身体没有大碍可以自己回家,不需要打120,王鹏就把她扶到人行道上。王鹏平时就很热心,之前也经常帮助老年人,公司对他进行过多次表扬。”

记者在乔先生提供的行车记录仪中看到,5月29日晚9时12分许,车辆驶离路桥公司站不到半分钟,便看到路边绿化带上躺着一位女士,左脚在绿化带区域外的机动车道上。9时14分许,王鹏将该女士叫醒后,该女子可以自行站立,但身体有些微晃,王鹏把她扶到人行道上。华商报记者 田睿

励志

年纪大了却做了件不输年轻人的潮事儿

80岁直播卖杏

幽默风趣+没有牙齿的笑容

『hèng奶奶』火了

“看我们太平这红杏,又大又红,掰开还流淌着水水,别看我今年80岁了,一次我能吃七八个,你们看好了就来买啊!”家住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太平镇80岁的“杏奶奶”崔淑侠面对手机镜头,向网友直播自家的大红杏。

直播卖红杏,“这跟我年轻时摆摊吆喝没啥两样”

崔奶奶告诉华商报记者,“这(直播)跟我年轻时摆摊吆喝没啥两样。”说到网络直播卖红杏,崔奶奶表示看到孩子们通过网络销售红杏,自小就喜欢做生意的崔奶奶自告奋勇地说,她也想试试。接地气的语言加上崔奶奶一口吃一个红杏,效果竟还不错,被网友称为“杏(陕西方言读hèng)奶奶”。

据崔奶奶的孙子王亚楼介绍,奶奶原本在咸阳市颐养天年,红杏丰收时节会在老家太平堡村帮忙卖红杏、看看门、套套包装袋,帮点小忙,奶奶直播后红杏销量很不错。

为促销杏子,他想让更懂杏的奶奶来直播

王亚楼告诉华商报记者,他们2015年就通过网上销售自家的红杏。

他说自己200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走在创业路上,2015年家乡红杏滞销,不甘于父母一年来的辛勤劳作付之东流,便决定借着电商的东风,回乡创业。“我当时在外地,听着电话里父母的长吁短叹却无能为力。我知道互联网的机遇稍纵即逝,要想果农过上好日子就要搭上农村电商这趟快车。当时的太平镇还没有人做这个,我觉得既然一定有人第一个吃螃蟹,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王亚楼说,自己之后就在空港新城注册成立了陕西自然出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他说自己之前都是通过网上店铺销售红杏,后来看到很多网上带货的视频。今年5月份,王亚楼决定试试直播卖货这种新形式来促进销售。

“我们这儿的红杏成熟期只有20多天,这个时候的红杏是最好吃的。奶奶长期生活在农村,她对杏子了解得比较透彻,讲解方式和年轻人完全不同。”他就想让奶奶来试试。

幽默风趣+没有牙齿的笑容,hèng奶奶火了

没想到,奶奶直播后意外火了,网友都说“hèng奶奶”的介绍风趣、幽默。“我们直播一般说的都是杏子肉厚特点和各种吃法等,而陕普口音的奶奶则说杏子甜中带酸,还开玩笑说她是因为杏子好吃才嫁过来的。奶奶的介绍更接地气,吸引了不少粉丝,一周就卖了40多箱红杏,也带动了不少线下销售。”

王亚楼说:“谁说主播非得年轻漂亮,奶奶可爱的表情,幽默的语言,特别是没有牙齿的笑容,才最真实、最质朴、最能打动人。”华商报记者 赵臻

热心

面对幼小无助时的不忍心

让孩子的世界多了一缕阳光

看到小男孩光着脚

无助地走在路边

快递小哥停了下来

看到小男孩光着脚在路边走,很无助的样子,尽管赶着送快递,但快递小哥段新龙还是停下了脚步。

被问起爸爸妈妈

孩子有种要哭的感觉

段新龙是京东物流西安金花路营业部的一名快递小哥。5月26日中午,他像往常一样去送货。走到经九路和友谊东路十字时,路边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男孩引起了他的注意。“孩子大概三岁左右,穿着黑色短袖、牛仔短裤,有点无助的样子。”段新龙说,自己也有孩子,看到小男孩光着脚一个人就有些担心。他上前叫了孩子一声,孩子不理他。他又问爸爸妈妈在哪儿,孩子就有点想哭的感觉。

“孩子不太会说话,我有点担心。”段新龙连忙拨打110报警,然后把孩子抱上车带到附近的一家口腔医院,这家医院是他的老客户,里面有孩子的游乐设施,能让孩子得到安抚。

冷冻生鲜送不了

客户了解情况后问他“要不要帮忙”

中午正是送快递的高峰期,段新龙手里有两单比较着急的货物,尤其是冷冻生鲜必须按时送达。

担心客户着急,段新龙打电话过去说明了情况,没想到客户非常理解地说:“没关系,你先处理好孩子的事情,东西我拿回来冷冻一下就好。你需不需要帮忙?”客户的理解让段新龙感到很暖心。

见到孩子爸爸

他特意核实了对方身份

段新龙电话里告知警方孩子的相关信息和他所处的位置,然后就陪孩子等待。

在警察赶来的途中,孩子的家人找到了口腔医院,警方也打电话过来说明孩子爸爸来找孩子。

段新龙有些不放心,他特意问了对方的情况,并把孩子爸爸的手机打开看看是否存有孩子的照片。口腔医院的工作人员恰好也认识孩子的爸爸。再三确认后,段新龙才把孩子交给孩子爸爸,自己继续去送货。

孩子有点自闭

经常光着脚丫往外跑

5月29日,华商报记者从孩子爸爸向先生处得知,孩子洋洋有点自闭,3岁多了还不太会说话,不爱穿鞋。他们家原来就住在口腔医院附近,孩子经常会自己跑去玩。后来他们搬得稍微远了一点,孩子平时在自家打印店里,有时一不注意就跑出去了。

当天大人们在忙,看到孩子不见了第一反应就是跑去口腔医院。到了后果然看到孩子,旁边的快递小哥段师傅询问情况时,才知道他在帮忙看着孩子。“非常感谢段师傅,心肠好又负责任。”

说起此事,段新龙说:“我其实只是做了一件平常的事。我也有孩子,看到孩子那个样子不忍心放着不管。”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新闻推荐

能摆摊了 矛盾少了 收入多了 市民呼吁地摊经济应放管结合

夜市摊位吸引市民消费本报记者陈飞波摄路边摊回来了!傍晚时分,约上三五好友,往路边的小摊上一坐,撸串、烧烤、啤酒……这...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