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云”端盛宴 春风化雨 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侧记

延安日报 2020-05-25 06:12 大字

陕西日报记者 刘印

5月的延安,百花齐放,生机盎然。5月23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8周年的日子,随着延安文艺纪念馆的揭幕,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如期而至。

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交响乐团……6天时间里,287所艺术院校、数十家央地乐团,将在“云”端携手,联袂接力,献上40多场艺术盛宴。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这一次,我们把艺术盛会搬上‘云’端,希望能让优秀作品传播得更远。”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说。

顶级艺术家“云”端集结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新中国文艺的摇篮。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党的文艺方向和方针。

78年后,在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室,艺术节重磅活动——中央音乐学院“云端美育课堂”启幕。从延安文艺沃土中走出来的艺术家和当代中国顶级的艺术群体,通过“云”端相聚。

96岁的贺敬之、91岁的郭兰英、91岁的郑小瑛等老一代艺术家先后亮相,分享《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经典背后的故事。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俞峰深情朗诵着《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的开场白。在视频连线的另一端,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深有感触地说:“我曾无数次演唱过《黄河大合唱》,每一次,都能激发出大气磅礴的精神。”

用艺术精品育时代新人

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表达什么?这是文艺工作者的思考。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延安的窑洞里,诞生了伟大的《黄河大合唱》;延安鲁艺的校园中,培育出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面对疫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小兵饱含深情地创作了合唱歌曲《我们》。这首歌曲一经推出,国内11所音乐学院积极响应,千人合唱,迅速火遍全网。

“合唱是能很好表达团结齐心、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心声的艺术形式。”俞峰说。5月23日晚,在“云端美育课堂”,由著名音乐家吕思清、秦立巍,钢琴演奏家郎朗,国内各大乐团首席和中央音乐学院教师等近百人参与演奏、全国百余所院校近万人参与合唱的歌曲《我们》再度唱响。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也是民族精神血脉之所在。

本届艺术节通过网上演出、名家讲堂、音乐党课等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采用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艺术家参与进来,为更多群众提供精彩的艺术作品。

“延安文艺滋养了延安精神,也凝聚着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信心,也激发着新时代的文艺力量。”俞峰说。

新闻推荐

群众的平安 是他们的承诺 陕西代表团代表战“疫”记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医务工作者,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是我的职责。”全国人大代表、...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