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诗话说长安 ■樊明生
披阅五载,年届80之时,拙作《长安诗话》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我很欣慰。《长安诗话》是为历代咏陕西的诗、词、曲所作的诗话。长安为陕西的中心,我是长安人,诗话又在长安写成,故名《长安诗话》。
中国是诗的国度,长安是诗的宝库。有人统计,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中,有许多都是陕西人写陕西事的诗歌;更不用说在诗歌最盛的唐代,产生在长安的诗人和诗的故事,简直是不计其数。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爱长安,更被历代咏颂长安的诗词曲所浸染所熏陶。
上世纪50年代,我就读西北大学中文系时,兴之所至,不知高低地捉笔写上几首“歪诗”;并召集爱好诗歌的同学,成立了春园诗社,进而又办了一个《春园诗刊》。彼时,每有同学新作发表,大家都先睹为快。当然,憧憬着自己将来也做诗人,算是心中的理想。大学毕业被分配进了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做了记者,一干就干到了退休方罢。其间几十年,繁忙的新闻采访,写作报道,挤压了个人的一切空间。然而,人心底总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田亩。对我来说,一有闲暇,一有兴致,读诗、学诗、写诗,便成了不变的业余爱好。之后,也就有了拙作《肖凡诗词选》的出世(肖凡,我当记者时的笔名)。其中,写在1963年的一首《梅花》的小诗,至今仍能朗朗吟诵。这首诗,是在看到西北大学图书馆前红白两株梅花在雪中盛开,一时兴起而吟出。诗曰“凌寒吐蕊远香清,报领东风第一名。满地冰霜清瘦影,青春谁可与同行……”。这首小诗写作距今57年了。如今,西北大学图书馆前,还能看到那两株梅花么?怕是早已看不到了。这首小诗记录了在西北大学图书馆前,还曾有过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致。诗歌是时光的印记,历史的足迹。这也是我写作《长安诗话》的一个初衷。
大约五年前,我在陕西经济广播电台同事们建立的微信群《辉煌经广》里,通过语音传输,用陕西方言讲发生在陕西且是陕西人写的诗词、歌赋。有时每天都讲,有时隔三岔五地讲讲。朋友听了,说很有兴趣,鼓励我要一直讲下去,还提议应该结集出版成书。这样,不但可以流传,有益于下一代,也方便学习和查阅。这就成了自己下决心写作《长安诗话》的动力。让读者通过阅读诗歌,铭记历史,了解社会变迁,感受生于茲长于茲的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的辉煌伟大。
诗话,是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长安诗话》把摭拾诗作的范围定在陕西以内,是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并且以这块土地是长期承载中国精神母体,是中国文化的硬核而自豪。不容置辩,已经出版的历代诗歌书籍,包括专门辑录吟诵陕西的诗歌选本、注本、译本、鉴赏本,实实不少,拙作《长安诗话》位列其中,算是拾遗补漏吧。
写作起始,我确定了选择诗作的几个原则,做到力求所选诗、词、曲为陕西人所写,或寓居三秦之人所作,或为外地人咏三秦历史故事或人物、名胜之佳作;诗、词、曲含史料,诗有故事,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以及散见于各类书籍,读者平时不易翻捡之佳诗妙词好曲;要写得浅易明白,富有情节,使每位读者,不分专业,不分老幼,皆能看懂。由此,我历经五载,四易其稿,查阅引用参考书目100多种,书中评述了历代100多位诗人咏诵陕西的诗、词、曲400多首,结合讲述了这些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历史典故,轶闻趣事和作者身世,最终完成了《长安诗话》的写作。
这样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通过《长安诗话》,引导读者穿越时空隧道,窥究一段段时代风貌,让读者看到发生在三秦大地上的人物故事,历史沿革,山川遗迹,地域风俗,触摸到历史的纷繁曲折、风险、挑战、前途与希望。而其中的滋味,恰如我在书的《后记》里所言:“长安诗话已编成,年届八旬意态平。不负终南苍翠色,白头也拟上高峰”。
新闻推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层面制度、政策文件密集出台,陕西省也出台了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但‘校热企冷’的...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