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农历诸月别名及由来 □封五昌

西安晚报 2020-01-05 05:05 大字

我国自古沿用农历,辛亥革命后始用公历,即阳历。但民间仍习惯使用农历。“农历”之称,来源于我国乃是以农立国,制订历法必须以服务农业为根本。农历又称“夏历”,据说这是因为夏历始用于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代,民间也俗称为“阴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并不完全是阴历,也不完全是阳历,而是阴阳合历,亦称阴阳历)。

农历基本上以十二个月为一年(闰月除外)。除了顺序数字外,每月都有它的别称或美称:

一月孟春、正月、元月、陬(音zou)月、孟陬、端月、初春、始春、元春;

二月仲春、如月、杏月、早春;

三月季春、寎(音bing)月、桃月、三春、阳春、暮春;

四月孟夏、余月、清和月、槐月;

五月仲夏、皋月、榴月、蒲月;

六月季夏、且(音ju)月、荷月、伏月;

七月孟秋、相月、巧月、霜月、桐月;

八月仲秋、壮月、桂月、中秋月;

九月季秋、玄月、菊月;

十月孟冬、阳月、小阳春;

十一月仲冬、辜月、葭月、冬月;

十二月季冬、涂(音chu)月、腊月、嘉平。

这些别称,缘何而来?

一、以各月在不同季度里的排列顺序而得名。因旧时排列次序最大的称为“孟”,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头一个月则分别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排行第二或中间者,称为“仲”;排行最小者称为“季”,故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则分别称作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则分别称作季春、季夏、季秋、季冬。

二、因该月花开而得名。如杏月(二月)、桃月(三月)、槐月(四月)、榴月(五月)、荷月(六月)、桐月(七月)、桂月(八月)、菊月(九月)等。

三、因古代的阴阳说而得名。我国古代第一部词典《尔雅》在《释天》篇里对此作了简要记载,清代学者逐一加以考究和注释,这里简述如下:正月,“日月会于陬訾,故以孟陬为名”;《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而“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故名如月;“三月阳气盛,物皆炳然也”,故“三月为寎”,“寎”意同“炳”(光明);“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四月则称为余月;而“皋”通“高”,“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五月称为“皋月”;古时,且(音ju),次且也(意思是,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的意思),六月由夏向秋,阴虽前来而阳尚盛,故将进不进,于是,六月得名“且月”;“相者,导也。(七月)三阴势已成,遂导引而上也”,故七月为“相月”;“壮者,大也。八月……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九月万物毕尽,阴气侵寒,其色皆黑”,黑色亦称玄色,于是,九月得名“玄月”;十月“纯阴用事,嫌于无阳”,反其意而取名“阳月”“小阳春”;“十一月阳生,欲革故取新”,得名“辜月”(“辜”通“故”);古代“涂”与“除”同,音除,“岁将除(去)也”,谓一年快完,于是十二月得名“涂月”。

四、因典得名。古代的某些典故、民俗、神话传说也为月份添了名。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人们用菖蒲叶作剑,与艾叶等悬挂门首,用以辟邪,故五月又称“蒲月”;七月七日乞巧节,妇女们向织女星乞求刺绣、缝纫技巧,故七月又称“巧月”;十一月有冬至节,故名冬月;古代每年要在十二月份猎禽兽,以祭先祖,称为腊祭。腊祭始于周代,秦代以十二月为腊月,后世因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索引》:“殷曰嘉平,周曰大腊,亦曰腊。”秦改从殷之旧称。“嘉平”是腊月的别称,这里面还有一段神仙故事。

相传周朝末年,有一个叫茅蒙(字初成)的人,陕西咸阳南关人,是东卿茅君盈的高祖。茅蒙性情慈悲良善,平日常积德行善,俭朴素净,博学多闻。他预见周朝将越来越衰败,所以从来不到诸侯那里求官。他常常感慨,“人生转眼即逝,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自己处理好自身的事。”于是,他拜北城鬼谷子为师,跟他学习长生之术和仙丹秘方。周亡后,茅蒙又进入华山,远离尘世静心修道炼丹,后来乘龙驾云,白日成仙升天。在他成仙之前,都城里就流传着一首歌谣:“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后来,秦始皇爱好修仙求道,听说这事后,就把腊月改名叫“嘉平”了。

五、因气候因素而得名。每个月名虽然都与气候有关,但有些月名却与之有更直接的关系。白居易有诗云:“孟夏清和月,东都闲散官”,故后人称四月为“清和月”;因伏天在六月,六月便叫“伏月”。

六、因历史的原因而得名。古代改朝换代的时候,新的朝代都需要重新定正朔(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比如,秦代则以亥月,即冬至的前一月、现在农历的十月为正。然而,秦始皇姓嬴名政,“正”与“政”同音,为了避讳,“正月”则读成“征(zheng,一声)月”,这种读法一直延至今日。在当时,正月虽然在读音上避了秦始皇的名讳,但在文字表达上仍有不便,于是将正月干脆改为“端月”(“端”与“正”意同而音异)。

顺便提及,由于古代新的朝代不断改正朔,即将正月往前提,到了汉初(以夏历九月为正),历法违背农时,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太初元年,汉武帝命公孙卿、司马迁等人共造“太初历”,重新规定用夏正,从此,各朝基本再未改正朔。

新闻推荐

高考生注意:本月这4件事须重视

本报讯(记者张潇实习生刘榛)昨日,记者从省招办获悉,本月有4件事与高考紧密相连,分别是高考体检、艺术类专业校考、特殊类...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