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腔 □张茂
秦腔,是特有的一种地域文化,和京剧,越剧,黄梅戏一样,都有着久远的历史传承,以及地方特色。秦腔,字面可以理解为秦人的声音,秦是陕西的简称,所谓三秦大地,腔就是腔调,腔道,但这仅仅只是字面上的,在这里,腔的理解可以引申为作风,习性,气节等等。
秦腔在秦人的文化里,不是唱的,这与歌曲不同,也不是吟的,与繁文缛节的吟诗作对更是差之千里,秦腔是吼的,是秦人走路时身体里往外迸发的声响,是掉在地上,也会滚动的声响。秦腔对于秦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秦腔的唱腔是粗犷,豪放的,这也正是秦人的性格,做事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为人豪爽正直。秦腔吼的时候,正如旧时衙门里办案时衙役的吼声,动人心扉,代表着秦人的公正严明个性。
秦人对于秦腔的热爱是几近疯狂的,秦腔在地方上俗称唱戏,只要一处搭戏台子,附近方圆百里立马会动作起来,在宽阔的沥青路上,在乡野间的羊肠小道上,人群像长龙一样汹涌而至,或搀老扶幼,或拖儿带女,或提着靠背椅的,或端着小板凳的。有人踩着脚踏车,前面是儿女,后面是媳妇,一家人其乐融融,向着戏台子前进。也有村子开拖拉机的,整个车子上满满的都是人,坐着的,站起身的,半蹲着的。能挤的都得挤上车,反正一个也不能少,这场面比起赶集市,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了戏台子边上,都挤着往前占,生怕看不到似的,往往离开戏还很早的时候,整个戏台子边上就已经围得水泄不通了。戏台子都是三面围起来的,只有一面向着来看戏的人群,人群成半圆状围起,并逐渐扩大,最前面一排坐着的都是很早到的,他们都是老戏迷,以老人为多,只要听到哪里有戏,顾不上其他,夹着板凳就赶将过去,他们抽着旱烟袋子,三两个围在一起,议论着今天的戏是哪个戏班的,都有几场,名字叫什么,几点开场等等。当然小孩子是管不住的,他们总是凑到戏台最跟前,有的干脆就趴到了戏台边上,只把一颗脑袋凑到了戏台上,有的个子不够,端来石头砖块踮起脚。搭的戏台一般一米左右高,坐着的人群都是离开戏台底部的,起码两三米,这样才能保证视线不被戏台的高度挡住。
人群中间一般坐着的都是中年人居多,从小受老人们也就是老戏迷们对秦腔热爱的熏陶,也成了忠实的戏迷,他们大都不急不躁,有的和媳妇在一起聊天,有的则在照看着自己的孩子,也有的不停地看看表,看开场的时间到了没有。人群的最外一围,一般都是站着的小青年,他们对于秦腔谈不上热爱,但是出于一种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仰慕和尊敬,或者说对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的传承,还是围在了人群最外围。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潜移默化,终究也会成为忠实的戏迷,继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另一部分可能会遗弃,他们会走向歌舞厅,走向灯红酒绿。
戏场人群的后面,一般会自发形成一个小集市,各种陕西风味小吃都有,面皮在哪都是少不了的,还有粽子,大锅烩面,臊子面,羊肉泡馍,卖瓜子花生的,卖糖葫芦的……反正热闹非凡,都赶上场子了。戏开场的时候,嘈杂喧闹的人群会很自觉地安静下来,然后整个戏台上,还有周围都是秦腔的声音。唱到精彩时,人群中会有人大声叫好,拍手称快,于是整个戏场爆发出一阵阵的喝彩。如果没有唱出秦腔的味道,大家也不会往台上扔砖头、瓦片和烂菜叶子,只是有人会小声地嘀咕,这个没唱好,还不如我上去吼两声,其他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秦人保持了秦人应有的度量,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戏散场后,人群像潮水一般退去,有人评论着戏中的花旦唱得好,有人说那个丑角演得好,也有人因为看了一场戏而黯然伤神。生净旦丑,其实人生差不多就是一场戏,戏里戏外,一直以来,我们自己演得又是哪一出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静)12月10日,西咸智慧集团和中国电信西咸事业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西咸新区5G智慧公交首发仪式在西咸新区...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