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创新指引转型之路 陕鼓瞄准世界一流 实现高质量发展
陕鼓集团临潼厂区。(记者 雷伟东 摄)工人在车间认真工作。(资料图片)(通讯员 杨春君 记者 雷伟东 摄)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这是不少企业形成的共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向着什么方向创新,以及如何创新?成为考验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面对生存、发展的各种挑战,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探索尝试“系统创新”,从确定路径、激发活力入手,紧盯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企业战略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十多年来,陕鼓技术、管理、质量等一系列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企业全面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
“以我们工业服务和能源基础设施运营销售额占比为例,这一指标由2011年的28.7%持续上升至2018年的79.16%,直接的作用就是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能力增强,因为企业可以获得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和收益。”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告诉记者,系统创新涵盖了技术、管理等多个领域,让陕鼓在近20年的转型升级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走上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和智慧劳动的新型工业化和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之路。
■记者杨耀青
路径创新
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分布式能源突破方向
在两天前召开的陕鼓集团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上,部分与会企业代表提出了疑问:作为一家研发、制造鼓风机的企业,陕鼓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为何会将目光瞄准分布式能源领域?
“从鼓风机到分布式能源,这种转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陕鼓从建立以来就带有‘能源基因’——我们在能量转换设备制造等领域深耕数十年,是国内定点生产透平鼓风机、压缩机的大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有着较强的技术积淀;另一个原因,便是我们看到了传统领域需求急剧萎缩的态势,经过对国内外的广泛调研,形成了对能源发展方向的新认识。”李宏安用简短的话语,解开了现场代表内心的疑惑。他表示,传统制造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传统经营思路——引技术、添设备、增人员、卖单机,难以为继。
“要想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柔性适应能力,必须尽快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进行路径创新!”李宏安说,这是一个艰巨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抉择,陕鼓基于对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实际的缜密分析、论证和研究,找准了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转型定位,即:向分布式能源领域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
如今,人们走进陕鼓临潼园区,能够清晰地看到建筑物上“为人类文明创造智慧绿色能源”的字样,这是企业的愿景目标,同时也是系统创新的重要方向。
对于陕鼓来说,“智慧绿色能源”这六个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代表着企业发展路径的创新,代表着对未来方向的理解认知,而分布式能源正是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对于客户而言,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设备,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简单举例来说,就是把符合相关条件的蒸汽等产品直接供给他们,为客户节省时间、精力等成本。”李宏安告诉记者,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代表着智慧绿色能源的发展方向。
找准了系统创新的关键方向,陕鼓在路径创新方面勇敢探索尝试,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加速校企合作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目前,陕鼓拥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装备创新中心,这是由陕鼓作为牵头单位,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家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发起成立的,旨在打造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校企协同的创新生态平台。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研发渠道方面,研发合作无方式限制,研发合作无经费限制,根据项目需要据实预算……
路径创新,让陕鼓的转型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企业由2000年之前的“生产什么卖什么”、为用户提供单一设备,发展成为如今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为用户提供设备、服务、EPC、运营、金融、供应链、智能化七大增值服务,加速迈向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
技术创新
重研发重投入对标国际一流企业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陕鼓深刻地认识到,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面对系统创新这个大课题,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
“技术创新并不是一句口号,它与我们每位‘陕鼓人’都密切相关。”32年前,李新春进入了陕鼓,多年的精心工作练就了他扎实的技术功底,并且通过不断努力成为了一名高级技师。在陕鼓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李新春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主动成为陕鼓流程再造的首批“试水者”。
他放弃从事多年的机床维修工作,进入企业装备制造的核心领域。在石化行业大装置现场、在冶金领域大高炉现场,只要有大型机组的总装任务,都能看到李新春的身影。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丰富的大型机组装配维修经验,也为他再次转型成为系统服务项目经理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李新春,已经是陕鼓系统服务事业部一级项目经理,他带领的服务团队,为能源化工企业大型空分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保驾护航。他的一位同事受访时说:“李新春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如今已是一名设备现场服务问题解决方案专家!”近年来,李新春完成的创新改革项目和合理化建议超过150项,攻克了大型高炉鼓风机配套TRT“静叶零关闭”等诸多技术难题。
不难看出,陕鼓的技术创新已根植在每位员工的内心,形成一股加速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力。
重研发、重投入,这是陕鼓保障技术创新的关键!
2018年,陕鼓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达到9.17%,“十三五”期间,陕鼓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计划达到1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陕鼓创新研发模式,将新产品投放市场后连续3年获得利润的5%用于奖励技术研发团队,旨在激发技术研发团队奋进的激情。
在这样的保障下,陕鼓技术创新硕果频结:创新研制的轴流压缩机等主导产品和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5050立方米大型高炉鼓风机组、大型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TRT)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自主研制的节能环保产品轴流压缩机获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产量累计已达1900台套,居全球第一!
陕鼓动力技术总监柳黎光告诉记者,如今,一个由陕鼓工研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陕鼓欧洲研发中心、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创新中心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智囊”及国际资源组成的平台已然成型,企业科技软实力、硬实力同步提升,夯实了企业向服务型制造深入转型的根基。
不仅如此,来到陕鼓参观学习的企业代表还发现了这家企业的一个突出亮点——对标国际一流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因此,技术创新就必须实现高标准的要求。”李宏安自豪地表示,十多年来,陕鼓一直是行业内经营效益最好的企业,去年,陕鼓部分主要经营指标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一流先进企业。“未来15年至30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球研发体系,推动大西安乃至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
模式创新
激发团队战斗力助力形成事业共同体
在系统创新的主基调下,陕鼓将企业重心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拓展,由“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制造,向着研发和服务领域的现代化企业典范迈进。通过十多年的奋进实现华丽转身,陕鼓用模式创新,率先在西安市大型国有企业和国内风机行业中成功转型升级。
在陕鼓的采访中,记者经常能听到一个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小组。这些创新小组为何成立?在企业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是陕鼓集团加工车间的一名数控镗工,也是杨东涛创新小组的负责人。”陕鼓员工杨东涛告诉记者,1997年,他如愿进入陕鼓成为了一名数控镗工,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期间他积极思考、勤于实践,在多项技术领域实现了新突破。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小组成立,专门承担车间新产品难点攻关、工艺工具的创新等任务。“近年来,公司持续深化转型,向产业高端迈进,成立创新小组,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集中精力实现创新突破。”
模式创新,让陕鼓在深化改革、加快转型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企业规模效益不断迈上新台阶。截至2019年6月底,陕鼓已拥有陕鼓动力等14个产业团队、陕鼓欧洲研发公司(德国)等12家海外公司和服务机构,陕鼓青海能源公司等18个运营工厂,企业产值从2001年到2018年增长了15倍!
实施“择优摘标+风险分担”、EVA超额分享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归零赛马”,划小核算单位,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市场链机制,有力地发掘和调动了各层级团队经营者、员工的奋斗精神,激发了团队战斗力和企业发展活力,全集团呈现出“万马奔腾”的火热场面。
以“归零赛马”为例,陕鼓按照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的组成和各业务的区分,在集团内部形成12个一级赛马团队和38个二级赛马团队,定期组织赛马团队擂台赛,组织各赛马团队比成效、拼思路、论发展;“择优摘标+风险分担”有助于直接面向市场需求,形成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发展共同体……
“中石油醴陵站管线压缩机组项目,是公司落地‘择优摘标+风险分担’管理机制的军令状项目。”据陕鼓动力质量检验部同学斌介绍,在相关机制的激励下,风机测试全体人员行动起来,查阅图纸、工艺等关于试车方面的检验要求,排查测试系统,确保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一系列工作环环相扣、有序推进,相关设备最终顺利完成厂内试车和热力性能试验,风机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产品大纲要求,标志着在管线压缩机组进军可燃气体输送项目上,陕鼓走出了坚实的一步。“陕鼓创新性地在各业务条线、各销售部门、各重点项目中践行\‘择优摘标+风险分担’管理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各级人员干事、创业热情,对推动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陕鼓还积极推进“董事会选聘经理层试点”“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等模式,并且实现了骨干员工持股,助力形成事业共同体。今年上半年,陕鼓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人均销售利润率等主要经营指标已迈入世界一流行列,成为助推大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闻推荐
昨日,一则消息引爆网络,称明年起,各类通行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均通过ETC车道系统实现,难道不办ETC节假日私家车就不能免费通行了...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