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陕鼓模式带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西安日报 2019-10-30 05:09 大字

陕鼓自动化中心集成厂房。(资料图片)(通讯员 杨春君 记者 雷伟东 摄)总装车间工人一丝不苟地进行装配。(资料图片)(通讯员 杨春君 记者 雷伟东 摄)陕鼓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记者 雷伟东 摄)

从临潼荒滩上的一个初创企业,到享誉业内的行业排头兵;从单一的售卖产品,到“卖系统方案和系统服务”;从上世纪90年代末和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一样遭遇发展瓶颈,到深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已经成为中国工业行业智慧绿色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中的一张名片。

回首发展之路,就会发现,如今的累累硕果都源于持续的“转型升级”。

■记者杨旭

变还是不变

1968年,在陕西临潼的荒滩上建成了一个造风机的陕鼓。20多年后,这家曾经的三线企业,硬是靠着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在中国风机行业里站稳脚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但也迎来了一场事关命运的抉择。

上世纪90年代末,传统制造企业的利润逐渐降低,发展受限,陕鼓虽然连续盈利,但产品品种单一,如果继续走传统的拼体力、拼设备的制造业老路,迟早沦为国际企业的廉价加工车间。随着市场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渐凸显,“陕鼓的未来要怎么办?”成为当时陕鼓人亟须思考的问题。

“变还是不变”。“不变”,企业的未来已经可以预见;“变”,要怎么变?万一走错了怎么办?事关企业根本,决定该怎么下?

犹豫期间,国外先进装备企业先后抢滩中国市场,我国工业化进程也逐步加快,陕鼓人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必须要变”,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摆脱同质化竞争,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转型迫在眉睫。

2002年,陕鼓承揽宝钢集团下属上钢一厂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项目,如果只出售单一产品,陕鼓只能拿到683万元的主机订单,但陕鼓表示还愿意提供整个工程的辅助设备,并修建厂房、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服务。最终双方成功合作,陕鼓的订单从683万元变成3080万元。这让陕鼓摸索到了一条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并由此确立了“两个转变”战略,正式开启了陕鼓转型升级的大门。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是陕鼓转型的核心思想。”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说。

2017年,基于市场和客户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需求,陕鼓战略聚焦分布式能源新产业,向分布式能源万亿级市场迈进。不断强化服务、工程、运营和金融等新业态,形成了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为用户提供设备、服务、EPC、运营、金融、供应链、智能化等七大增值服务。“瞄准行业绿色发展痛点问题,我们为客户提供的能源互联岛‘专业化+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让我们走上了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李宏安表示。

如今,在陕西宝鸡蔡家坡经开区内,一座新能源汽车创新产业园已拔地而起,这就是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宝鸡新能源基地建设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汽车行业能源互联岛项目。

“该项目仅建设投运地源热泵这一项,每年就可节约天然气耗量8.91万Nm3,节约运行费用超过22万元,年减少CO2排放量261吨。”李宏安说。

陕鼓能源互联岛系统方案已成为流程工业、智慧园区、“一带一路”海外市场等领域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还带给企业经营发展又好又快的增长,2018年销售额同比增长86.30%,其中: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111.38%,均创历史新高;2019年1月至9月,陕鼓各项经营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

转型之路走对了

2019年初,在总结整理企业发展成绩单时,在陕鼓工作二十余年的老员工纷纷感慨:当年的路真是走得太对了!

截至2018年末,陕鼓主要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先进企业;企业利润连续十五年位列行业第一;2018年陕鼓销售额同比增长86.30%,“工业服务+运营”占销售订货比重达到79.16%。陕鼓净资产已由建厂初期的209万元到2000年的2.2亿元,再到2018年的88.93亿元,2000年转型后1年净资产的增量相当于转型前65年的增量。

同时,企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形成了“能量转换设备制造、工业服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三大业务板块。陕鼓的绿色技术以及系统方案和系统服务已遍及国民经济各领域,打造出的“陕鼓模式”正在源源不断地输出着“陕鼓智慧”。

“转型可是要脱胎换骨,换个活法儿的!”李宏安坦言,回望转型之路,成果斐然却也曾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就是管理者和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此,陕鼓通过舆论导向、案例和事实去争取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并围绕战略目标,通过制度体系的设计形成系统。经过多次引导,员工深刻理解了陕鼓转型的重要性方向,在各自的岗位上想方设法地创新。

“我们做到了‘世界第一’!”设计研发部汤本凯骄傲地说。2018年,全世界最大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平台用轴流压缩机的订单给他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空心转子、超低压工况、复杂的串并联,每一项挑战都让人心颤。”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三秦”学者奖获得者,陕鼓动力技术总监王仪田回忆,项目期间,研发部时常整晚都是灯火通明,团队成员细心钻研,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项目难点,最终实现了零的突破。

王仪田和这个目前世界最大的轴流压缩机只是陕鼓坚持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8月1日,陕鼓共申请专利314件,其中2项专利在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和铜奖;陕鼓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共计44项,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3项,国家推荐性标准19项。此外,陕鼓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39项。

“陕鼓模式”魅力何在?

“基于能源互联的陕鼓能源互联岛及系统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种依赖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陕鼓模式’值得在工业领域推广”。在刚刚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工业论坛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这样说。

“陕鼓模式”两次写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4月,全国机械行业企业、院校、协会百余名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及专家走进陕鼓,就“陕鼓模式”展开探讨交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经验,“陕鼓模式”的魅力究竟何在?

“绿精髓、绿动力、绿智能、红基因。”李宏安告诉记者,绿精髓是致力于成为千亿市值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的战略目标;绿动力指科技创新;绿智能是“三位一体”的“智能+”探索,推动企业从“制造”迈向“智造”;红基因则是以党建促经营,以党建促发展的具体实践。

持续的“瘦身健体”是“陕鼓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十多年来,陕鼓先后取消、弱化铸造等29种低附加值业务,新增、强化透平设备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和专业服务等52种高附加值业务,对低附加值辅助业务环节进行剥离和专业化外包,集中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环节。

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陕鼓与金融业联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方案,探索产融结合新模式,已累计为101家客户188个项目提供融资/租赁服务。截至2019年6月底,集团管理的金融类资产总额占总资产的69.21%。

“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持续发展,‘集团军作战’才能相互促进。”陕鼓副总经理黎凯雄深有感触。今年4月16日,陕鼓推出“链易得”供应链服务平台,集互联网优势,聚合市场需求侧及分布式能源产业链协作网各方力量,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创共享。

走进陕鼓临潼制造园区,总装车间里高高悬挂着众多国家的国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陕鼓产品和方案输出的客户国,已覆盖俄罗斯、印度、土耳其、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陕鼓已建立了欧洲研发公司(德国)、陕鼓欧洲服务中心(捷克)、陕鼓EKOL公司(捷克)、陕鼓印度服务中心、印尼工程代表处等12家海外公司和服务机构。12个产业团队、18个运营团队的陕鼓员工们,正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努力地为陕鼓开拓着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

新闻推荐

数字科技让农高会科技范十足

本报讯(记者王群)运用5G技术体验农业种植,拿着手机就可以“种田”,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大棚内,通过传感器可...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