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唱出来” 的韩城秧歌

西安日报 2019-09-30 06:08 大字

秧歌《货郎》秧歌《夫妻拜寿》秧歌《织手巾》

○秦延安文/图

我只知道秧歌是扭的,没想到秧歌还能唱?而且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着猎奇的心理,我们去一探究竟。

随着大锣粗犷的开场,清脆的马锣紧跟其后,大镲碰击,小鼓嗵嗵,大鼓咚咚,板鼓叮叮,欢快跳跃的声音中透露着喜气洋洋之意。之后便是三弦、二胡、唢呐、碰铃等弦乐的过门,以及电子声乐的伴奏,如细水长流似轻盈蜿蜒。在那欢快悠扬的声乐中,一男跺脚蹬腿套驴上场,一女甩手帕扭扭捏捏出场。“正月里来那么呀哈是新年呀,新媳妇骑上那毛驴,挎上竹篮篮那么呀哈,一闪一闪那把头点那么咿呀哈……”格调清新、运腔细腻的女声唱腔,在秋波娇眼的妩媚神态和婀娜多姿的舞蹈衬托下,将韩城秧歌《双拜年》里夫妻双双去拜年的兴高采烈劲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如痴如醉。那乐声如荷花开瓣般迷人,那动作如蜻蜓点水般优美,那唱腔如黄鹂鸣翠柳般悦耳,这就是韩城秧歌,一种融民歌、曲艺、戏曲、舞蹈为一体,且初具戏曲雏形演唱形式的民间艺术,被喻为流传至今的古老摇滚乐。

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属中国民间流传的“小对对戏”形式,与陕西的“渭华秧歌”、“洛川秧歌”等均属两三个演员表演的秧歌小歌舞,因其流行在关中东北部的韩城一带,故称韩城秧歌。昔日的韩城秧歌多在正月十五夜晚村中广场上表演,铺张草席即舞台,拿上手帕、烟袋、花扇便成道具,马锣、大锣、大镲便可伴奏。简单易行的表演方式,让韩城秧歌俗名为“地摊子”。自由的搭配,自娱自乐的演唱,没有固定的班社和专业演出团体,让韩城秧歌在民间任意翱翔。

虽然名不高雅,但表演形式却内涵丰厚。动作像舞蹈又像扭秧歌,唱腔有说有唱有表演,扮相有旦有丑,内容有故事有情节,看似“四不像”,实则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歌舞剧雏形的民间表演艺术。表演的内容也很丰富,既有歌颂爱情执着追求婚姻自由的,又有讴歌劳动群众聪明才智的,还有反映农家生活乐趣和劳动生产内容等等。代表剧目有《货郎算账》、《游九洲》、《闹新房》、《看花灯》、《闹元宵》、《张先生拜年》等等,曲调有117种。曲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叙事体的说唱音乐,二是保留原民歌形态的专曲专词,三是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由于故事内容生动,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曲调优美委婉动听,动作质朴粗犷,表演欢快幽默,让韩城秧歌很受群众喜爱。

对于韩城秧歌的起源,一直有争议。一说源于后唐宫廷,这从秧歌《彩楼配》中的表段子便可以看出:“正月十五村民乐,唐朝发明唱秧歌。唐王耍丑耍得好,正宫娘娘把头包。”民间虽这样传,却史无考证。另一说源于清代著名文士吴锡麟的《新年杂咏》,其中说,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乐”演化而来,秧歌即插秧之歌。再一说源于宋元杂剧。从表演形式上看(如代言体与第一人称叙事体混杂和歌头歌尾的承接等),似有元曲痕迹。在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击乐伴奏时,唱时不敲,敲时不唱。它的唱腔音乐属曲牌联套,颇似“诸宫调”的套曲,从“丑”、“包头”的称谓上讲,也像从宋元杂剧沿袭而来。但不管何种起源,都不影响群众对韩城秧歌的喜爱。特别是到了清代,韩城秧歌进入鼎盛时期,不仅火爆农村、流入城市,甚至还被慈禧招进宫中演出,并专门培训宫中艺人学唱韩城秧歌。

在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之后,如今,这一反映韩城“音诗画卷”的秧歌,已经从民间传唱走进了艺术学校,从村头表演走上了剧场舞台。听着那曲调优美摄人魂魄的唱腔,看着那热烈而不紊乱,细腻而不平寂的舞蹈,我的心跟着飘起来,魂都醉了。

新闻推荐

装修要以服务取胜 家装市场下一个风口将是5G 专访峰光无限装饰集团董事长 由峰

陕西的家装行业近20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从家装零散化到家装规模化,从游击队到专业家装队,从包清工到整装、拎包入住…...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