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风从大汉来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建院20年纪实(上篇)

三秦都市报 2019-09-26 02:37 大字

汉阳陵重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壮丽画卷(资料图片)20年前,一条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恰好从渭水北岸的汉阳陵通过,当时考古部门进行了钻探,确保文物安全。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一个个重大发现破土而出,尘封千年的帝国奇迹震惊了世界。

20年,在历史的脉络里只是一个点;20年,在苍茫的岁月中只是一瞬间。一路走来,如今,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已经发展成为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教育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这辉煌的背后凝聚着文博工作者夙兴夜寐、焚膏继晷的拼搏与奋斗!

考古发掘重现“汉家陵阙”壮丽画卷

1990年5月22日,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建的汉陵考古队进入汉阳陵陵园,从此,由过去零星间断的田野调查进入连年的科学考古阶段,从此也正式掀开了笼罩在汉阳陵上的千年神秘面纱。

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总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事实上,对汉阳陵进行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科学勘查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1972年,陕西省博物馆的专家发现、试掘和确定了阳陵刑徒墓地;1978年,咸阳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对汉阳陵陵园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测了帝陵、后陵、门阙、部分陪葬墓,发现了德阳庙、阳陵邑等遗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汉阳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取得了较大收获。

1990年5月至1994年10月,为配合西安至西咸国际机场专用公路建设,汉陵考古队经过近5年的努力,先后钻探发现从葬坑两组,建筑遗址5座,并对其中的南区从葬坑进行了发掘,南区从葬坑布局独特,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出土陶俑等各类文物,数量巨大,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5年以来,新组建的阳陵考古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汉阳陵陵区进行了全面考古钻探和较大面积试掘,大致掌握了帝陵的形制,发现了一批中小型陪葬墓,发掘出土各类文物9300余件。1997年至1998年,重点对帝陵的结构布局及陪葬墓园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和发掘,探明陵园布局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充分显示了唯我独尊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从1998年开始,阳陵考古队对汉阳陵陵园进行了详细钻探,除探明帝陵的四条墓道外,还在帝陵陵园内、封土四周发现了86座外藏坑,发掘清理了11座外藏坑,出土器物种类繁杂,数量巨大,除了着衣式陶俑、陶塑动物、陶器、铜器、铁器及石器等,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许多小型铜质印章,以及水稻、粟及藜属植物种子等。此后,考古队又先后在陪葬墓园的钻探中发现了60座外藏坑。

为进一步加快汉阳陵遗址保护、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在1997年、2000年,阳陵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汉阳陵陵园南阙门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总面积4200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遗址一组,出土了以各类建筑材料为主的陶、铁、铜质文物700余件。考古证实,南阙门遗址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2011年4月起,阳陵考古队对汉阳陵陵园东阙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东阙门作为汉阳陵的正门,它的形制结构和南阙门一样,是等级最高的“三出阙”。

钟鸣鼎食,长乐未央。汉阳陵出土的那些千姿百态的陶俑展示了西汉王朝的“帝国表情”,琳琅满目的各种随葬皿器则佐证了“文景之治”的民生殷实。迄今发现最早的花生,把我国花生出现的历史提前了1500多年;最古老的茶叶实物表明,在汉代茶叶已出现在宫廷饮食中;汉代陶质围棋盘上存留的棋局被专家认为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围棋棋局,它的出土为研究围棋发展史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汉阳陵考古发掘40余年来,一个个重大发现向世人描绘了一幅西汉帝国的壮丽画卷!

科学决策建设汉文化展示核心区

从1999年9月30日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至今,20年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先后获得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和陕西省绿化模范单位、陕西省平安景区等诸多殊荣。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管理者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

1990年,国家为了改善西安的旅游环境,在咸阳修建现代化的国际机场。为配合西安至西咸国际机场专用公路建设,汉阳陵陵园的考古勘探、发掘与清理工作在较大范围内展开,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一个个重大发现破土而出,使得汉阳陵一时间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考古勘探资料表明,汉阳陵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完整的西汉帝王陵园,其整齐规矩的陵邑、陪葬墓园、庙园的设置与完整的保存现状,在中国历代帝陵中十分罕见。

20世纪90年代末,为推动陕西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依靠陕西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为主题,以省级旅游景区为依托,逐步建成4个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旅游区”的战略部署。汉阳陵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卓有成效的考古进展,在陕西星罗棋布的汉文化遗存中脱颖而出,进入地方政府决策者的视野,成为陕西建设汉文化旅游区的核心载体。

“汉阳陵的基础资源是文物及文物大遗址,具有唯一和不可再生的属性,应始终坚持把文物的永久保护放在首位,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1999年初,陕西省政府投资1.6亿元,征用了汉阳陵核心保护区的2894亩文物保护用地,并交给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管理后,遗址的本体保存状况有了很大改观;1999年9月30日,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00年4月,《汉文化旅游景区——汉阳陵规划》编制完成并获得陕西省政府批准,为汉阳陵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2003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陕西省《汉阳陵帝陵从葬坑(A段)保护展示厅建筑设计方案》,这意味着我国目前唯一的全地下博物馆在陕西动工兴建;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颁布《“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阳陵被列为100处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2006年3月31日,投资约1亿元、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的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全面竣工并正式对广大游客开放,在大跨度空间内展示了81座外藏坑中的10座,保护与展示采用了文物保护的新理念,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不同温湿度环境中,并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影视成像技术再现了昔日真实历史事件……

20年来,依托独特而丰富的文物资源,管理者按照“遗址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本体保护与科学展示和谐统一、园区管理与游客活动和谐统一”的原则,科学决策,制定汉阳陵保护利用规划,一幅蓝图已悄然铺开:一眼望去,大面积浓密葱郁的自然生态植被,不仅衬托出大西北古帝陵的雄浑苍凉,让人产生与遥远历史的沟通与对话;作为长期的考古展示现场和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与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的真实场景,使游人体会到穿越千年的惊奇;完整真实的陵园遗址,供学者追寻岁月湮没的昔日辉煌,置身其中,凭吊古今之心油然而生……

规划建设

从大遗址概念到考古遗址公园

谈及大遗址保护,就无法绕开汉阳陵。

1995年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集中讨论大遗址保护问题,陕西省文物局针对汉阳陵保护首次提出了建设汉阳陵遗址公园的设想,得到与会专家的热烈响应。实际上从1994年起,有关科研单位就开始了对汉阳陵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当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城市与建筑研究所和陕西省古建研究所先后合作完成了《汉阳陵大遗址可行性规划研究》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汉阳陵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1999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此时的汉阳陵虽然没有正式定名为“遗址公园”,但无论是汉阳陵项目的组织实施者还是规划编制单位,都将汉阳陵项目的性质与功能定位为“以汉阳陵大遗址和出土文物为主要内容的博物苑,大型考古发掘、展示现场和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西安城郊的绿化生态区和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遗址公园”,这一定位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要素。

如果说1999年集中展示汉阳陵考古发掘成果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及帝陵外藏坑发掘现场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汉阳陵遗址公园建设拉开了序幕,那么,近三千亩文物保护用地则为汉阳陵争取了较为广阔的文化遗产生存和保护空间。由于采取了封闭管理的模式,完全杜绝了居民生产生活或者盗掘对遗址产生的破坏,考古和保护展示工作可以自如开展,最为重要的是,这一超前性的举措有效地抵御了近年来周边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对汉阳陵遗址的蚕食,为汉阳陵遗址保护保留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此后,汉阳陵开始对陵区内的一些重要遗址,如帝陵东侧外藏坑遗址、南阙门遗址和罗经石建筑遗址等实施保护展示工程,逐步开展陵园的环境整治,还原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风貌。另外,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工作和对遗址的监测,汉阳陵遗址的各类破坏性因素正在逐渐减少,遗址本体状况良好。尤其让人振奋的是,汉阳陵在2006年3月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地下博物馆——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2010年,通过初审、现场考察评分和专家会议评议,最终依据专家投票结果,国家文物局批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专家认为,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充分注意了遗址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协调、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以及文物与旅游利用的有机结合,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要求,将利于进一步发挥其考古与教育、展示相结合的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推动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工作,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行情况全面评估。2015年公布的运行情况全面检视评估结果显示,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效地促进了遗址保护管理和展示服务,名列运行评估第二名。同年,《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成为遗址公园保护运行的“金标准”,有效地保证了汉阳陵遗址的原真性、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陕西省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练

本报讯(记者石喻涵)单旋翼无人机在空中盘旋,装有大晶体放射源巡测仪的辐射应急监测车缓缓行驶,身着白色防护服的技术人员携带...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