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生代·时尚 跟着网红“面人张”玩转非遗面塑
2004年,18岁的西安小伙张倍源前往日本,在九州产业大学和滋庆FCA学习游戏制作、动画背景以及手办。如今他33岁,成为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传承人。
网上有一段“面塑手艺人张倍源挑战1分钟捏面人”的视频,挺火。还有一段“没有一袋面粉能够逃出陕西,他做的古风面塑你花钱都买不到!”的视频,颇有粉丝缘。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位非遗新生代中的网红“面人张”是如何练成的。
技能满点:
一分钟快速捏面人+精雕细琢古风面塑
张倍源的快速捏面人是他最为粉丝喜欢的技艺,一团面,一揉,一搓,轮廓就出来了。再用拨子开脸,挑刀压出鼻眼、切出线条,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头像不到一分钟就好了。每次他在工作室捏面人,都会围观一圈粉丝,直呼好厉害。
他的网红练成秘籍还必须要提古风面塑:忠肝义胆的关羽,风姿卓越的杨贵妃,威风凛凛的孙大圣……大大小小的摆放在店内,打开了想象和创意的世界。比如,摆在工作室显眼位置的是一套三国演义水淹七军系列面塑,旁边放着参考敦煌壁画而创作的七仙女,还有取名叫“委屈”的林冲、背对背坐着的大话西游主角至尊宝VS孙悟空……都充满灵动之气。
而作为工作室的镇店之宝,必须要提名西游记大闹天宫和四大天王。其中,四大天王参考了西游记的讲述,然后根据文字描述和色彩,进行了原创。四大天王身上的铠甲都是按照古风来做的,很是震撼,四个面塑每个身高约1.2米,共用一百四十斤面粉制成,张倍源已经整整做了三个月。
趣玩创意:
大的高1.5米 小的如绿豆
“养面塑”产生玉化效果
记者在曲江书城的面塑店里,看到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面塑作品,除了古风面塑外,还有各种卡通人物、中国传统文学人物以及水果、蛋糕等等。据说他捏过的面人超过1000件,最大的1.5米高,用了38斤面粉,最小的,则如一颗绿豆,需要拿着放大镜才能端详清楚。而谈到大件面塑的制作时,他表示“重在掌握力学原理,控制好它的平衡,必须要有耐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把面塑作品放在密封容器里不让其氧化,经过一段时间后,白色的面塑作品会开始变得油光透亮,产生“玉化”效果,像玉雕一样美丽。张倍源便开始带着学员一起“养面塑”,看着面塑的“惊人”变化,大家觉得好玩又有趣味。
在提到面塑的很多人物的表情时,张倍源表示参考了动漫的细节表情设计,比如眼睛更大,嘴巴更小,这样年轻人会更感兴趣。
传承发展: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法结合
面塑应该是立体的国画
日本动漫新颖奇特的视觉体验,打动了很多人,张倍源为什么选择来做面塑?这是很多人想问他的问题。
他说:“在日本的8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能把动漫元素运用到捏面人的技法中呢?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现代技法表现出来,既传承优秀的中华塑形技艺,又能让我们的传统技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变得时尚起来,使更多年轻人可以接受并喜欢上面塑。”
这段留学经历,对张倍源的艺术观产生了很大影响。“简单、可爱,就是日本动漫特点。”而对于面塑的创作,张倍源认为也要追求简单的线条、明快的色彩。
张倍源说,和面塑的缘分起源于上小学时,他玩鞭炮,伤了右手,缝了46针。受此影响,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拿着笔画画,于是便尝试和大伯一起学捏面人。回国后,张倍源立志把小时候从大伯那里学习的捏面人技艺和自己在日本学习的收获结合起来,创办自己的面塑店,让更多的人通过面塑“玩起来”,让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于是,他又向陕西、山西的多位非遗传承人学习了传统面塑的制作工艺。
然而面塑和动漫毕竟不同,面塑技艺有它独特的法门。张倍源认为,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塑”,“塑,是一种从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国画讲“一墨成画”,面塑讲“一面成色”,色,就是神态,精气神,是魂,而西方动漫源于雕刻,注重人体和肌肉结构,三庭五眼,这两者之间,是可以互补的。所以,面塑应该是立体的国画。”
“守艺人”:
不卖面塑主要做技艺传承
推崇手把手教学
张倍源特别强调要把教育与文化传承发扬相结合,他希望推动塑形技艺新的传承。“怎么样让小孩子爱上面塑呢?我总结了两点:一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孩子们尽快入门,那就是先做人物头像,这样可以让学习的人快速掌握方法,建立自信;二是不框定内容,而是让孩子们先做自己感兴趣的素材,比如先从卡通人物做起。”
张倍源对面塑技艺可谓“情有独钟”。他既是一个有着匠心的“守艺人”,又是一个敢于尝试,在传承中创新的“新新非遗人”。在给孩子们上课时,他也是个“孩子”,所以,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泥匠爸爸”。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用铁丝代替竹骨;为了使作品颜色更逼真,他用凡士林代替白油;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面塑,他公开面泥配方、刻刀制作工艺。
最重要的是他推崇手把手教的方式。他面塑店里的面塑不卖,“因为我主要做面塑技艺传承,想让人们亲自动手来制作面人,而不是拿回家只摆着欣赏。”
张倍源的学生现在已是遍布各地。让面塑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赋予其时代特色,并在面塑的过程中获得生活乐趣,这就是张倍源这些年一直秉持的“初心”。他希望通过面塑这个小小的纽带,使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更能学到关于立体艺术的知识,对于中国面塑、西方雕塑、动漫手办、玩偶等等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鉴赏力。这两年,很多人跟着张倍源喜欢上了面塑,看似已经沉寂了许久的传统工艺,正在人们的一次次体验中复活。华商报记者 刘慧 王宝红
新闻推荐
8月19日,华商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8月22日-24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陕西周活动将在北京启动,同时开展秦岭大熊猫文化宣...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