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搅团的草根记忆

西安晚报 2019-08-18 04:16 大字

□张同武

“搅团”是陕西独有的一种小吃。因为原料的粗简和制作时的疲累,多见于农家饭桌。近年来被引进城中餐馆,广受欢迎,曾经的农家大众食物慢慢有了小众的推广。

“搅团”的原料是玉米粉。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玉米在十六世纪传入中国,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包括陕西在内的国内十余省,现在已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陕西地区曾经广种玉米,农人们收了麦子种玉米,收了玉米种小麦,遍地的青纱帐。后来随着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增加,玉米兰种植面积有所减小,但规模仍不小,且产量日高。

在过去若干年,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缓慢的时候,粮食产量不高,加之其他因素,能够留下来作为农人们主要口粮的就是一些秋粮作物,比如玉米、红薯和一些豆类。可以说,农人们在一年中的大多数光景里都以玉米为正餐。上顿下顿一日三餐都吃同一种食物,谁都想变点花样出来,所以玉米就被变了法儿地做成饭食,比如玉米面馒头(窝窝头)、发糕、饸饹、玉米糁粥等,再就是做“搅团”。

做“搅团”是个苦差事,烧一大锅开水,并保持沸腾,然后把玉米面一把一把地撒在锅里,一边撒一边用擀面杖搅拌,直到稀稠得当,再不撒面,但仍然要继续搅拌,直到搅得充分粘合,没有面疙瘩并煮熟为止。这就需要主妇一定得是一个干活利索且还有点力气的,否则越搅越稠越粘越费劲,但凡气力不足的早就得累趴下了。另外要掌握撒面的数量、匀称程度和速度,才能保证面糊粘合均匀不起疙瘩。当然,还得掌握好火候,火小了粘不住,火大了会发煳变焦,弄不好还会溅起热面团烫人呢。农村过去都是拉风箱烧火,这拉风箱的人得掌握好轻重缓急,也很辛苦,只有两人配合好了,才可能做出一锅清香粘稠绵软的搅团来。

搅团的吃法分三种:一是“漏鱼”,拿一个漏勺,下接一盆清水,把锅里的熟面团盛入漏勺,挤压,从下面的小孔漏出小面节,状似菱形,谓之面鱼。趁热持续漏一大盆,然后将水中的“鱼儿”盛入碗中,加入各种作料,食之爽滑可口。这种吃法需要现做现吃,不能存放;二是将热搅团直接盛入碗中,然后浇上提前准备好的辣子醋水,再缀以炒好的葱韭等,此刻,黄澄澄的搅团冒尖,鲜红的辣椒水流淌周边,活脱一个“水围城”的架势。再有碧绿鲜嫩的葱韭点缀提味,一碗之中,热闹异常,乾坤尽显,足慰口腹;三是把锅中的搅团盛出晾在案板上,待冷却后划成小片,存放起来,可以在下顿饭或是翌日热了吃,谓之“煎搅团”。

现在“搅团”是筵席上的一个点缀,多数人都喜欢吃一小碗,那是尝鲜。而搅团的昔日,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缺粮尤缺细粮的岁月里,为了果腹,也为了苦中作乐般地享受,农人们经常会做“搅团”,全家老小都馋涎欲滴地等着这碗“调和饭”解解馋。但必须要说明的是,玉米这种食物,不能连续吃,不能多吃,不然胃会泛酸。另外它的营养、口味毕竟不如大米白面,“搅团”所能提供的热量也是很有限的。一大碗搅团下肚,人当时感觉是饱了,但毕竟不瓷实,用不了多久就又饿了。所以谐谑的农人把它称作“哄上坡”,即吃完一顿搅团,感觉腹中满满,赶快去劳作,可等到把车拉上坡,顿觉内急,“放水”之后,腹中空空,力气全无。

常年吃搅团的时候,总想着什么时候能不吃搅团了。现在吃不上搅团的时候,还老想着那一口。这是好事,惟愿所有的食物想吃就吃,吃了还想吃。

陕西不少旅游景点的餐饮中都有“搅团”。游客中的城市人多半出身农村,看见搅团想起过去、味蕾思旧,必趋之若鹜,吃过大呼过瘾。即便是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也因为健康养生的考虑,尝尝这口杂粮。当然,酸辣鲜香的口味,新鲜玉米面的清香也勾引着人们的馋虫。

偶尔去吃一次搅团,换换口味,发发感慨,体味一下生活的沧桑,会感恩、满足。挺好。

新闻推荐

省教育厅联合人社厅发布通知 做好高职扩招补报名宣传动员工作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联合省人社厅发布通知称,定于8月8日-20日、10月中下旬共安排两次高职扩招补报名,要求各市做好高职扩招补...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