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阿里终于有了三乙医院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华商报 2019-08-18 02:17 大字

第三篇章:我是医生 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医务工作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与死神抢时间,与疾病作斗争。要问战场在哪里?医生的战斗足迹遍布非洲大地、雪域阿里、深山密林、汉江河畔、社区邻里……我是医生,只要患者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战场!

节日寄语

救死扶伤,是你不变的信念;无私奉献,是你执着的誓言;任劳任怨,是你美丽的标签;体贴周到,是你温柔的展现。医师节,祝你快乐,是我心中祝愿!

今年44岁的于勇,数月前,刚结束了为期三年半的援藏之路,黝黑的肤色和精瘦的体格是阿里带给他身体的印记。

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全年180多天的大风,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摄氏度。“全国我也跑了不少地方,没有见过这样的,阿里是“西藏的西藏”。”说起阿里的地理环境,于勇熟稔于心。

医疗条件简陋

患者病情却一点也不简单

入藏前,尽管于勇已作了最坏的心理准备,但是真到了阿里,那里的一切依然让他吃惊:全院只有七十名医护人员,楼院破旧,上下水也没有通……援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气候。于勇说:“阿里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医院没有暖气,班子成员开会都是站着,跺着脚。”

在高原上有时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患者。在中国和尼泊尔边贸口岸做生意的一位尼泊尔“边民”,刚到医院的时候身体很差,营养跟不上,生孩子生了七八天,已经胎死腹中,“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可是连100块钱的住院费都拿不出来”。于勇召集专家、医务人员,把该病患当成一次医疗技术上的挑战,并且出于人道主义减免了费用,让医院食堂保障患者营养,最终保住了患者的性命和生育功能。随后,高原第一例开颅手术、抢救1千多克的早产儿、按压三个小时苏醒的城管干部等事迹不胜枚举。再普通的手术,在高原上进行都是一场与生命的赛跑。这样的情况几乎天天上演着。

二甲医院创办成功

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藏,要做的不仅是手拿一把“手术刀”,用高超的技术治愈肉体的病痛,更重要的是在体制机制上“动刀”。否则,只在原地小修小补,再往前走就是“此路不通”。

“要找到推动医院发展的抓手,最好的就是等级医院建设。”挖管沟、解决上下水、通暖气,冰冷的医院暖和起来。修建污水站、开放新门诊大楼、重新装修住院部,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在创建二甲医院过程中,于勇邀请陕西省各级医院院长到阿里,成功召开首届世界最高海拔学术论坛——冈底斯医学论坛。他还开创医务人员“柔性援藏”工程,请相关专家到阿里地区援助三个月支持医院的评级建设。

二甲医院创办成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于勇也因此被任命为阿里人民医院院长,“基本建设完成后,我们还完成了高原上第一个信息化项目建设,同时联合向政府争取,给职工盖了100套周转房,给专家盖了40套公寓,还修建职工食堂。”

援藏任期已满

完成三乙任务才“下山”

“创不成“三乙”我不下山。我在阿里地区待了三年半,为什么是三年半呢?因为我们当时接到的文件,是队长可三年,有个“可”字。”于勇任满后并没有直接离开,正值阿里人民医院创办三乙医院关键时刻,他选择完成任务再“下山”。

以于勇为代表的援藏医疗团队,用坚韧和实干,书写了阿里医疗跨越式发展的传奇。如今,西藏的进步和发展仍在继续,像于勇这样援藏干部的身影,依旧活跃在各个岗位的最前沿。华商报记者 王玮

新闻推荐

坚持医者父母心 守护女性半边天

数十年来,刘晨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以科室为家,以医院为大家”,专注、敬业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