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书风骨,笔墨飘香 读和谷《真书风骨:柳公权传》
付增战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柳公权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勘为字史,颜筋柳骨,羲之献之。柳公权的书法在学习继承钟繇、王羲之楷书的基础之上,又吸收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成一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号为“柳体”。影响后世一千余年,至今仍是书法入门者的必临字体。其书法声名历久弥新,遍及海内。
柳公权又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唐文宗李昂赞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全唐文》《唐文拾遗》均有其诗作收录。
柳公权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于元和元年,二十九岁状元及第,一生经历唐朝九位皇帝,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官至太子太师,封爵河东郡开国公,达到了仕途的巅峰。他八十八年的漫长一生,占去了整个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历史的将近三分之一,经历了唐朝从中期短暂回光返照到晚期日落西山的凄苦命运。柳公权的一生,对于探寻中唐以后的政治演进变迁史,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样一位书法文化巨匠,重要历史人物,却在史籍中留下的文字影像过于简略,《旧唐书·柳公权传》仅录其事略一千余字,在“中国古代史实质皆为帝王家史”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缺憾。
可喜的是这一缺憾在千年之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弥补。在柳公权的故乡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一千一百五十年后,他的同乡后人,著名作家和谷先生请缨立命,以一种巨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穿越千年前那个令人神往的诗意的大唐王朝,沿着中国汉字书写从萌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的脉络前行。”寻访遗迹,访问乡老,便览史籍,详察史料,花甲之年,匹马三嘶,以一个文学家的妙笔与情怀,历史研究者的细致与严谨,书法家的体悟与心意相通,历时两载,洋洋三十四万言,著成《真书风骨:柳公权传》,为读者和研究者还原出了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柳公权。
《真书风骨:柳公权传》全书从柳公权先祖,河东柳氏肇始,到公元八百六十五年,柳公权离世终结,完整呈现了一代巨匠八十八年的波澜起伏一生。从中国书法的演进传承,文化经济发展对于书法的助推影响,家室渊源、故乡地脉、大唐氛围对传主精神人格的影响多重角度深入思考,以柳公权的成长经历为经,以唐朝九代皇帝、柳宗元、柳公绰、武元衡、牛僧孺、李德裕、令狐绹、令狐楚、李听、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裴休等众多历史文化人物的生活轨迹作纬,完美揭示了柳公权之所以成为一代书法宗师的隐秘,完美呈现了一幅唐朝社会生活的画卷。正鉴于此,读此书是读柳公权的传记,又似读一部唐朝的政治文化志书。
柳公权出生于京兆华原柳家原,父亲柳子温官至丹州刺史。长兄,后来官至左仆射、节度使的柳公绰是柳公权最早的人生与书法启蒙老师。柳公权并无太大书法天赋,全靠后天勤奋苦练,父亲告诫他,“做人和写字,就要像刀剑一样铁骨铮铮才是。”幼童柳公权酷爱颜真卿书法,日夜苦练,感觉小有所成,在一帮孩童前卖弄,却被一位卖豆腐脑的老人和一位外号“字画汤”的无手写字者所折服浇醒,终于明白“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才是书法成功的秘诀。
柳公权遍访名胜古迹、名家墨迹,人生境界与书法造诣不断精进,于二十四岁书写《河东节度李说碑》,书名日盛,如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喷薄而出。公元八百零六年,二十九岁的柳公权在全国考生中脱颖而出,高中博学鸿词科状元。
柳公权虽然品行端正,才华横溢,却在正九品上秘书省校书郎的微末职位上踯躅停留长达十三年之久,不得升迁。于是北上夏州,入夏州刺史李听幕府。再由夏州入京城长安奏事时,有机会见到当朝皇帝唐穆宗李恒,人生迎来一次重大转机。先任谏官拾遗,又任侍书学士,担任皇帝的书法老师,成了皇帝身边的人。
“心正则笔正”,柳公权在告诉穆宗书法诀窍的同时,以隐晦的笔谏皇帝,告诉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新皇帝敬宗李湛对书法缺乏兴趣,年近五十的柳公权做起了冷板凳,于是精研书法,潜心佛学,书写成《金刚经》、《大觉禅师塔铭》。
柳公权在起居郎任上刚正不阿,弹劾奸臣王播,尽显文人风骨。在此期间,继续研习书法,写成多篇碑铭。
又一位新皇帝唐文宗李昂登基,文宗喜爱书法,柳公权迎来人生最大的一次转机,逐渐成为皇帝文学侍从中的首席大员。柳公权擅长书法,精通典籍,懂得音律,工诗善文,深得文宗宠爱。早春二月,朝廷及时发放边关将士春衣,皇帝高兴之下命柳公权作诗庆贺,须臾之间,柳公权口占五绝一首:“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皇帝油然赞叹道,“子建七步,尔乃三焉。”为柳公权的才学所折服。柳公权在文宗朝屡次升迁,担任学士承旨,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又进爵为河东县开国男。
唐文宗李昂去世,皇太弟李炎继位,为唐武宗。清洗前朝皇帝身边势力,掀起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灭佛运动,柳公权被罢去实职,离开皇帝身边,担任掌管图书文化的闲职。
因为一首应制诗,柳公权悲天悯人,挽救了一位失宠嫔妃的命运,又一次赢得武宗皇帝的青睐,重新获封爵位。很快又莫名其妙被皇帝厌弃,遭到贬官。柳公权安知天命,泰然若素,书法已臻化境,书写成《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武宗病亡,宣宗继位。柳公权写下一部《小说旧闻记》,在书法、诗文之外,又得以流传后世。宣宗也喜爱书法,对柳公权赞赏有加,封柳公权河东郡公。
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八百六十四年,八十七岁的柳公权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通碑文《魏谟碑》,饱经风霜的他已经异常衰老。
一年之后,公元八百六十五年,唐懿宗咸通六年,柳公权在长安家中病逝,享年八十八岁,放下那支饱蘸着浓墨,饱蘸着文人风骨与气量的巨笔,走完了他起伏跌宕,斑斓多彩,光照神州的一生。
读《真书风骨:柳公权传》,不仅仅是读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更好像是在观一部风起云涌,潮翻浪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仅仅阅知了柳公权个人的人生历程,更好像感知到了唐朝中期以来百年间的政治风云与文化流变。不仅仅感悟到了一代书法宗师的笔墨传奇,更应该探究到了他真正的精神思想内核。
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一种骨力,或者说需要作传者对传主既能录其本型,又能以型彰神,还能选取合适背景,从而达到背景烘托传主,传主融入背景的最佳状态,这也应该是名人传记最难达到的状态。
笔者窃认为,人物传记要在实与文之间达到完美的融合,太实则乏味,太文则失真。这正如同摄影师的镜头之下,观照的是真实的景物,经过角度、光线、焦距的调整变化,剔除了虚浮与旁杂,照出了最本质的真实,让人如临其境,如睹真容。
一百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还原一位历史人物,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柳公权,和谷没有在书中臧否主要人物,而是把自己的观点与情感隐藏于柳公权事迹的身后,以冷峻而又优美的文学语言,生动客观详实地记录传主一生,这样反而让传主的血肉更加丰满。柳公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是沉湎书法艺术,还是醉心于官场?是犯言直谏,敢于逆龙鳞为民请命,还是醉心佛学?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官僚侍臣?也许都是,也许又都不是。记叙柳公权的一生,对今天的普罗大众能有所启迪,那也就够了。
《真书风骨:柳公权传》全面记叙柳公权的一生,和谷立足于史料,参考史籍、书法、方志各类文献凡五十二种,祥加考据,去伪存真,绝不用春秋笔法,每一字叙述皆有出处,对史料存疑之处不发一言,坚持史料第一,以其严谨,把握住了本部传记之骨。
书中在记述柳公权生平的同时,广泛深入挖掘传主家世,父兄对其成长的影响,传主与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元稹、杜牧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交往,与唐朝七位皇帝的关系,与牛僧孺、李德裕、令狐楚、令狐绹等当朝权贵人物的牵连,旁及唐朝世情风俗,官制礼法,乃至藩镇宗教种种,诸多人所不知、人所罕知,以及故事背后的故事,足以补史之阙,以柳公权之“小”观照到了唐朝中晚期百年风云之“大”。
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和谷以一部《市长张铁民》崛起文坛,奠定其在中国史传文学和散文界地位,《真书风骨:柳公权传》将是他的又一座文学高峰。
“柳体”骨力劲健,笔墨飘香;和谷作传生动传神,笔墨飘香。
千年之后,这是一次完美的相遇。
新闻推荐
7月21日下午,首届国际青少年无人机科学营及挑战赛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实验学校圆满闭幕。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侯...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