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困顿年月的“花花面”

西安晚报 2019-07-21 03:34 大字

□李荣

陕西关中是小麦的主产地,以面粉为原材料制作的面食花色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可说起花花面,现在的年轻人却不熟知,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一定不会陌生。

花花面曾经是以往年代里乡间人的主打面食,在我小的时候,常见母亲做花花面。母亲先是搲一碗麦面放到面盆中,加水搅拌后揉成块,将揉好的面块用擀面杖擀成约一厘米厚的圆面坨儿。再搲一碗高粱面倒入面盆,加水搅拌后充分搓揉至絮状,然后将絮状的高粱面均匀摊撒在麦面坨上,用手略微拍实。把麦面坨一边折卷使整个面坨儿呈长卷状,使麦面坨全部包裹住高粱面,再将面卷两头对折,重新揉成面块,反复揉面块,使面块中的高粱面和麦面充分粘连在一起,再擀薄后切成面条即可。

由于切好的面条断面呈现出红白相间的纹理,上下白的是麦面,中间红的是高粱面,乡间主妇们就随口叫它为花花面了。

为什么要吃花花面呢?说起来,还是缘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正是农村“瓜菜代”的时代。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天不遂人愿,老是干旱少雨。遇天大旱,尽管生产队的喇叭里吆喝“男女老少齐动员,盆盆罐罐齐上阵”,“天大旱,人大干”之类的动员口号,但老旧的水利设施面对大片大片渴望雨露滋润的农田只是杯水车薪,生产队“大锅饭”耕种模式下的土地总是广种薄收。

那些年里经常听到的口号还有“以秋补夏”,夏粮麦子歉收了,用秋粮来补。秋粮指的便是玉米和高粱。高粱根系发达易吸收水分,耐旱,而且可移栽,所以当时的乡村干部号召群众大种高粱,以解决缺粮户的“春荒”之困。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大力推广的高粱品种,大人们叫它“三尺三”,杆矮,穗子中间圆两头小呈陶罐状,易收获,产量高。

高粱成熟,收获、碾打、晾晒后,经过磨粉机研磨加工便成为高粱面。高粱面是粗粮,口感粗糙,没有吃麦面那么顺口。有心计的乡下主妇们便用麦面夹裹着高粱面,做成花花面两和着来吃,这样既用上了高粱面,口感也好多了。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了,当然就再也不用吃花花面了。

可现在的人们白米细面吃多了,大鱼大肉吃腻了,总念叨着天然绿色食品。有一天,母亲就去粮油店里买回了几斤高粱面,做了一顿花花面,说是给全家人换换口味。吃着久违了的花花面我感慨万千,谁曾想过,困顿年月里用以果腹的花花面如今被当作稀罕来尝鲜了,想到此,顿觉应当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付宁:孤残儿童的“爱心妈妈”

个人简介:付宁,汉中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所所长,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荣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7年当选...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