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把他乡作故乡 记陕西工运学院驻村扶贫干部何成 关键字:故乡
何成(左)为受伤村民包扎伤口
一个月来,因一封来自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景家社区70余名村民按满指印的联名挽留信,经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让陕西工运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何成和队员们的故事,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全省扶贫干部纷纷传说的一段佳话。
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今年2月,针对驻村扶贫已4年多的何成和彭嘉楠等扶贫干部,单位决定重新安排人员替换他们。得知消息后,该社区荆竹沟的群众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找到社区,请求社区副主任邓玉忠为他们代写一封信给陕西工运学院,挽留何成等继续驻村工作。群众与邓玉忠等社区干部的心愿不谋而合,经过多方努力,何成被留了下来。
何成2014年8月驻村扶贫,他肩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和田间地头,将身心与这里的群众和这片土地深深融合,并把此地当成第二故乡。如今的何成,是乡亲们舍不得、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
做群众服务员
驻村伊始,面对荆竹沟三年发展规划需要解决的——道路维修、安全住房、农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产业发展等9项重点难点问题,何成和扶贫队员深感压力,决心扎根扶贫村,改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从驻村第一天起,何成就摒弃了“镀金”的念头,不当一名“过客”。他从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户情开始,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
行走在荆竹沟的山路上,他指着庄稼与记者边走边聊,那一块地是谁家的,面积多大,种植的是什么作物,什么时候收……对这一切,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谁家几口人,孩子在哪上学;谁家几个劳力,搞种植业还是养殖业,是在外务工还是在当地务工;老邓有什么手艺,老张家最近有啥要紧事……他都一清二楚。”邓玉忠说,他是带着真感情来扶贫的。
“我们不是钦差大臣,是来搞服务的,首先要当好服务员。”谈及多年的扶贫工作体会,何成直言:“在当地干部群众面前心存优越感,会让双方心里产生距离。只有完全融入,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是做好扶贫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
为了鼓励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及时准确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扶持群众发展产业……何成的身影总是活跃在荆竹沟的山路上,出入于贫困家庭之间,当好他们的服务员。
正是如此,他总能与贫困户有效对接,做到因户施策,进行精准帮扶,让贫困户找到一条脱贫致富路。
把群众当亲人
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扶贫工作才会投入真感情。
多年来,何成在扶贫工作中,不仅勤动嘴,把党的好政策宣讲给群众,还能扑下身子与群众一起苦干。修桥铺路时,他和乡亲一起推车挥锨;农电改造时,他和乡亲一起肩拉背扛运材料;贫困户旧房改造时,他搬砖运瓦……村民说:“我们就需要这样接地气的扶贫干部。”
几年下来,乡亲们把何成当家人,家里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干农活劳力不够,便向他求助或请他和队员搭把手。“平时开车,如果遇到乡亲,我都会停下来,主动捎带一段,尽量给他们提供方便。”何成说,“有时候,还会帮他们捎带些东西。”
受访群众告诉记者,驻村以来,何成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始终把自己当成荆竹沟大家庭的一员——经常看望生病住院的乡亲,把肥料背到每个农户家中,帮村里的孩子填报高考志愿,帮助困难家庭的老人报销医药费;暴雨风雪后,逐一查看乡亲的房屋和村内的道路安全情况;关心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也会随时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和生活情况……
“这些细小而琐碎的事情,少做一件甚至一件不做,也不会有人说什么,但是因为我和大家的坚持,无论解决一个人生活中的难题,还是帮助一个家庭解决困难,都是竭尽全力,促进全村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拼搏进取、互帮互助、睦邻友善的大家庭氛围。”何成说。
舍小家为大家
记者采访中注意到,何成在工作中不管和谁交流,总是口口声声称荆竹沟为“咱们村”,完全把扶贫村当成了自己的家。
记者随意翻看了何成在宿舍兼办公室放置的一沓日记本,他2018年的出勤记录是驻村303天,平均每月25.25天,全年工作笔记超过6.8万字。
在亲友眼里,何成自从当了扶贫干部之后,把青春和时间都奉献给了荆竹沟的乡亲,每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村里,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斗在脱贫攻坚克难一线。妻子生产时,他未能陪在身边;孩子生病时,他无法悉心照料;母亲住院时,他无法侍奉床前。在亲人眼里,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爸爸,更不是一个好儿子,但是对于荆竹沟乡亲的大小困难,他总能够挤出时间,尽量提供帮助。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村里群众解决困难,他还把亲友都拉扯进扶贫当中。那是2016年底,村里的斗鸡养殖大户面临销售困难,何成把自己的亲友和同学全部发动起来,帮助销售斗鸡200多只,为养殖户增加收入2万多元。
让亲友不解的是,何成在驻村的第二年,用家里的积蓄购买了一辆9万元的宝骏730小轿车,目的不是为了方便家人,而是为了扶贫工作方便。如今,他的这辆扶贫专车行程已达13.4万公里。
因为长期驻村扶贫,何成在心里对家人充满了歉意和愧疚,而他却是这么释怀的:“当了扶贫干部就要懂得取舍,家庭与工作不能两全其美时,就应该把“大家”放在前面,把“小家”放在后面。”
用力改变村貌
在茨沟镇,景家社区各个村落五年来的生活面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何成和他的驻村工作队包抓的荆竹沟片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沿河道两边居住的70余户村民,实现安全自来水入户,原来居住山上的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到社区安置点,也全部实现安全饮水。同时,所有家庭生产生活用电网络得到了改造,并实现了一户一表。在农电改造、人饮入户项目实施过程中,何成还争取了2万元配套资金,使项目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目前,除个别户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正在协调解决住房外,该社区其余所有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均已实现安全住房。何成包抓的70余户在社区安置点均拥有了窗明几净的住宅,实现了幸福安居梦。
接受采访的村民们告诉记者,何成与扶贫工作队还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多方之力,先后为荆竹沟争取了便民桥修建、农电改造、人饮入户、道路提升改造等6个基础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达230余万元,大幅度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至此,当初荆竹沟面临的九大困难问题全部得到圆满解决。
同时,帮扶单位陕西工运学院利用资源优势,先后投入资金6万余元,组织了四次覆盖全镇的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等技能培训,培训劳动力达180余人,荆竹沟50多人通过技能培训已经具备走出大山稳定就业的条件。
得益于学院的大力支持,何成还组织修缮了村委会活动室,捐赠社区、学校和社区工厂15台电脑以及上百套桌椅等,并为村里置办了鼓乐等文化器材。
目前,何成和陕西工运学院驻村工作队包联的景家社区荆竹沟片区,辖9个村民小组127户449人,2014年底贫困户为105户239人,经过他们三年的精准帮扶,2017年底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由于动态调整,2018年有贫困户18户37人,通过近两年来干部群众的齐心努力,今年可望全部脱贫。
“有何成的持久大力帮扶,荆竹沟的群众今后在致富道路上会不断呈现新的景象。”邓玉忠说。
本报记者 杨志勇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平)近日,笔者在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猪槽沟口的灌木林下,发现一株罕见的兰科植物,经鉴定为绿天麻。这是绿天麻在陕...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