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 □阎建滨

西安日报 2019-07-04 08:48 大字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以耕读为本,耕田常常被视为劳力者,读书则被称为劳心者,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所以,读书人在中国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尤其是科举制度,使读书成为封建社会改变个人命运和家庭命运的唯一出路,对读书的重视影响到全社会,即使一些贫寒家庭,父母再难也要供子女读书上学。读书成为一种社会追求的高雅风尚,故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赞句。

夏至过后,迎来夏季最后两个节气小暑和大暑,预示着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农历六月,不仅烈日当头,而且暴雨不断,尤其南方地区更是遭遇梅雨天,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所以民谚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说法。据统计,陕西80%左右的下雨量都集中在这个时期。尤其是今年,雨水就没有断过,但好处是雨水可以降温,暑天相对好过些。在伏天将至的六月六,迎来了一个与雨有关的节日,那就是晒书节。

在今天网络流行语中,“晒书节”中的“晒”,似乎有一种张扬和炫耀的成分,所“晒”的东西不少也是一种炫富。而古代的“晒书”,最早仅仅是夏季伏天保护书籍的自然行为。

我国的藏书制度很早,《宋史艺文志》评价道:“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说明我国的书籍,遭受最大的劫难是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而到了隋唐时期,藏书已经非常丰富了。藏书在官方是有专门机构的,还建有藏书阁,比如唐宋元对藏书都极其慎重。就拿书院来说,除了讲学传播思想之外,最大的功能莫过于藏书了,天一阁就因藏书名声遐迩。由于我国的建筑都是木质结构,每年在夏季雨季过后,藏书阁容易发生潮霉和虫蛀。因此,古代为了保护书籍,每年夏季三伏天都有晒书的惯例。农历六月六,时值伏天,阳光暴晒,是晒书的最佳季节。而官方藏书机构和书院伏天晒书的行为,也影响到一些读书人,于是纷纷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藏书拿到院子里晒一晒,六月六由此就成了一个晒书的节日。当然,读书人最初晒书绝没有炫耀的成分,只是读书人爱书的秉性所为。清代诗人潘平隽就有一首诗写道:“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六月六晒书诗》),写的就是三伏天在庭院中悠闲晒书的情景,突出的是读书人家里最珍贵的就是一张青毡,勤俭而朴素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

最早与晒书有关的故事应该是唐玄奘西天取经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通天河,六月六这天,玄奘师徒在取经返回途中突然被天鼋抛到河中。上岸后,所携带的佛教经书全部被河水打湿了。于是,玄奘师徒便在河岸的大石头上晒经书,当然,一些经书就废掉了,大石头上还出现了晒书留下的经文。这虽然是玄奘取经途中的一个传说,可故事却被佛教徒们演绎为“六月六晒经书”的缘由。因此,每年三伏天,在我国的大小寺院都有晒经书的习俗。我想,我国不少佛寺身居深山或偏僻郊外,六月雨水多,寺院的藏书阁又潮湿,于是,六月六晒经书也是佛教徒保护经书的好习惯。

佛寺晒经书,皇家晒天书,但晒书成为一个节日形成于北宋。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个皇帝,此君好文学、善书法,属于超级爱书之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精辟的比喻就出自他的《励学篇》。宋真宗笃信道教、偏执仙术,传说有一年六月六,宋真宗上朝突然对文武百官说得到了一部天书,于是宣布将六月六作为“天贶节”。“贶”乃赠、赐之意,寓意是神仙赐天书的节日。为此,宋真宗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修了一座天贶殿,每年六月六都要率百官祭祀供奉。宋代是一个皇帝创造节日的朝代,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创造过一个节日。宋真宗创造的就是天贶节。

与晒书最有趣的故事发生在明清。康熙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叫朱彝尊,满腹经纶却一直未被重用。六月六晒书节上,名士云集、品评藏书,突然,朱彝尊冲进去,躺在晒书石板上袒肚露胸。旁人大惊失色,朱彝尊却拍拍肚皮,说自己要晒一晒这满肚子的书。此事恰好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皇帝所见,与之交谈后发现朱彝尊确有学问,最后封他做了翰林院检讨,撰修明史,使其才华最终得以发现。

六月六是我国夏闲的一个小节,习俗众多,不少民族都过,但“晒书”这个习俗,不仅有爱书、护书的意义,还有展示、阅读、传播文化知识的价值,通过举办晒书节,可以晒好书、晒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

新闻推荐

《2019年度陕西高校及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评价报告》发布 2018届本科就业率略降 月均收入有较大幅度上升

谢正军作6月28日,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正式发布《2019年度陕西高校及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评价报告》,...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