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夺食“夏收”忙
扬场(姚忠智 摄)拖拉机辗场(姚忠智 摄)
○雷焕
“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每年的五月底六月初,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由东至西、从南到北依次成熟,种麦子的农民也迎来一年中最忙的一段时间。
在机械化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夏收”主要靠人力去完成,从开镰收麦到麦子入囤,至少要忙过半个月。笔者生活在渭北农村,亲历过四十多个“夏收”,过去与现在真是天壤之别,其中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年一度的“夏收”大概需要忙过七八道工序。
第一,割场忙。所谓“割场”,是将存放麦子的土晒场在“夏收”之前用碌碡碾压平整。割场从下过第一场春雨就开始,先用锄头锄一遍整个晒场,用钉耙搂去草,撒上麦衣(麦秸皮),用牲口或小四轮拖拉机套上碌碡转圈碾压土层。在“夏收”之前,每下过一场雨就需割一次场,直至晒场平整瓷光,便于麦子辗打晾晒。若遇到冬春连旱的年景,在割场前,要挑上十几担水将晒场泼湿才能割场。
第二,准备农具忙。传统的“夏收”,若没有足够得心应手的农具,到了“夏收”时势必手忙脚乱影响进度。用于“夏收”的传统农具包括:架子车、镰刀、钐麦杆子、推耙、木杈、铁杈、麦耙(铁齿的用于收割过的麦地里拢遗失的麦子,木齿的用于晒场晾晒麦子)、木锨、扫帚、笤帚、簸箕、筛子等。一般的农具在平常的使用过程中修修还能用,但到了“夏收”前,所用的农具必须一应俱全,芒种前的乡镇集市俨然就是各种农具的展览会。
第三,收割麦子忙。“六月天,娃娃脸”。一会晴空万里、一会电闪雷鸣,所谓“龙口夺食”就是战天斗地抢收麦子。那时农村的学校会放一周“忙假”,方便学生与教师回家帮忙收麦。收割麦子的工具主要还是镰刀与钐麦杆子,全家齐上阵,一天也收不了四五亩麦子。头顶烈日、黑水汗流,麦芒扎在胳膊腿上也得咬牙忍着。除了少数人家有刚刚兴起的小型拖拉机,大部分人家还是用架子车拉麦子,常常是在晚上装车拉麦,乡间的道路坑洼不平,稍不留神就会翻车。
第四,辗场忙。麦子拉到晒场后,趁着天气晴好,用杈将成捆的麦子均匀地铺满晒场,接受阳光暴晒。暴晒两天后,在晴朗的午后找拖拉机套上碌碡转圈辗打。之后,要起场。由有经验的长者先用三齿杈将抖擞过的麦草堆成小堆,其余人跟在后边用杈将麦草堆端到指定位置堆成大麦草垛。大一些的麦草杈完后,还要用齿距密的六齿杈杈小一些的麦秸秆至晒场边,因其上面还有未被辗打下的麦子,到最后需用棒槌打。大小麦草都杈过后,抄起推耙、扫帚、木锨,将辗打过带着麦秸皮的麦子拢成一个大麦堆。若辗场遇到天气突变,这一系列工序必须加快节奏完成,有时候正辗场时,大雨倾盆,泡在泥里水里的麦子好不可惜!
第五,扬场忙。辗打过的麦子只是半成品,麦粒中还混着尘土、麦秸皮,清除这两样杂质就需要扬场。“夏收”时节的风多在傍晚或后半夜,记得那时候父母亲半夜起来扬场,父亲用木锨扬,母亲用扫帚扫麦粒堆上的麦秸皮,逆风时总会有一个人身上落满麦秸皮。
第六,晾晒忙。麦子扬过场后,要时刻关注天气,抓住晴朗的天气晾晒。晾晒的时候,将麦粒堆摊开铺满晒场,用晒麦耙来回纵横拉匀。因为是土场,需要晾晒过三天,用牙咬麦粒觉得干脆才算晒干了。晴朗的白天摊开晾晒,晚上要将麦粒拢成一堆。
过去渭北旱塬的“夏收”尚且工序繁杂,关中水田在龙口夺食的同时还要抢种秋粮,每一粒粮食饱含着农民的滴滴汗水,让亲历者无不体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时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6年开始国家全面取消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后,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大部分人力,传统的“夏收”一去不复返。土晒场变成了菜地,联合收割机代替了镰刀,扬场机接上电随时有风,只要天气晴好,麦子从收割到归仓,三天就可搞定。电话联系收割机,田间地头手机支付酬劳,时代的巨变带来了“夏收”方式的改变,亿万农民的生活像是插上了翅膀。
新闻推荐
根据安排,中央扫黑除恶第12督导组从6月3日进驻陕西省督导,至7月2日结束。督导组进驻期间,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专用邮箱,受理陕...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