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港打造“一带一路”加工贸易基地 绘就高质量和共享发展工笔画
18个加工贸易和跨境电商总部项目落户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明斯克跨境电商出口专列发车
如今,大通道建设正在西安国际港务区衍生出新的内涵。以推进“三个经济”建设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以物流通道破解制约东部产业转移瓶颈;以产业聚集实现园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当前,国际港务区正着力打造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基地,以大通道建设,促进贸易发展、产业聚集,精心绘制“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
全网物流通达全球
“加速”东部产业汇集西安港
“大企业齐聚发力顶天立地,小企业集群发展铺天盖地。”这是如今国际港务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国际港务区以“开放通道+贸易+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实现总部经济支撑区域新增长,小企业集群形成完整供应链。不仅以产业积累货源,助推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又以长安号常态化运行为抓手,促进区域产业形成发展新支点。
5月28日,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施耐德研发制造中心、大疆半导体封装检测产业园、网易考拉西北运营中心、蜜芽跨境电商全国总部等18个加工贸易和跨境电商总部项目,落户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投资总额约20亿元,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创造就业岗位近万个。
而在此之前,中冶集团、中国电建、中粮贸易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等六大央企齐聚西安港,不约而同将区域总部落地西安国际港务区。
总部选择落户、承接产业转移,国际港务区有何优势?听听在园区落户的企业负责人怎么说……
“西安大学众多,毕业生数量也很多,人力成本比起深圳等沿海城市来说大有优势。”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亚太区运营总监郭庭表示,公司产品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可直接出口到欧洲城市,运输时间从原来的20天降低到11天左右,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成本。
西安中晶伟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冉泽说:“我们主要从事电视机和液晶显示器生产,从深圳转移落户国际港务区,主要是看重长安号搭建的国际物流运输通道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如何抢抓契机,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中走在前列?如何用好政策红利,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对此,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孙艺民的心中早有蓝图,他表示,西安国际港务区将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落户为契机,加快建设西安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内陆港+自贸区的平台和政策优势,持续招大引强,年内力争引进东南沿海科技型加工制造企业50家以上,将西安港打造成承接东南沿海产业,面向“一带一路”的加工贸易基地,为长安号积累货源,为陕西、西安发展“三个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外向型经济跨越发展注入新动能。
做优陆港营商环境
西安港“磁场效应”凸显
5月28日,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明斯克跨境电商出口专列首列从西安港——新筑车站始发。汽笛长鸣,车轮铿锵,满载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生活家居等轻工产品的中欧班列长安号缓缓驶出西安港,一路向西奔向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今年,国际港务区着力发挥中欧班列长安号的产贸集聚作用,创新实施了‘长安号+跨境电商’、\‘长安号+保税’等模式,京东、网易、蜜芽宝贝等大型进出口电商落户园区。”孙艺民说,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明斯克)跨境电商出口专列,就是“长安号+跨境电商”模式的具体实践,专列开行将为中白贸易在农业、食品、电子制造等众多领域搭建便捷的跨境物流通道,有效提升跨境电商企业配送响应速度和物流运转能力,给两国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
中欧班列的常态化开行,是国际港务区打通物流大通道建设的主要抓手。近年来,国际港务区大力实施通道+产业战略,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通道优势和西安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持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营商环境。
在建设物流通道方面,国际港务区坚持“全面开放平台、一企一线运营”的市场化发展理念,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质量和开行数量全面向好。今年1-4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已开行420列,是去年同期的1.4倍,运货总重36.4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2倍,创造了重载率、回程比例、安全度三个指标“全国第一”。根据中交协“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会《报告》,长安号满意度位居全国57个班列开行城市第一。
在提高行政效能方面,国际港务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机制,深化行政效能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为落户企业提供“1对1”服务,实行工商一站式登记,帮助企业办理口岸电子账册,设立外汇账户。
在强化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国际港务区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提供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等供应链金融服务,简化通关、报检流程,鼓励企业发挥长安号贸易物流大通道优势,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合作。
陆海联动的开放通道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使西安港的“磁场效应”加速显现,一大批东南沿海高新技术、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企业入区;一大批激光元器件、智能手机、太阳能面板等消费电子产品聚集,西安港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国际港务区已成为陕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产业聚集家门口就业
为乡村振兴书写“陆港方案”
当前,国际港务区迎来一波加工贸易项目的密集落户,与此同时,园区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历着一场大通道建设下的自我突破。
随着东部产业的转移,也为国际港务区伴生了许多就业机会。深圳市大疆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悦聪说:“我们在西安港建设组装生产线八条,包装线两条,同时我们还将建设LED模组的组装厂,年产值将达到1.5亿美金,吸纳解决就业500人左右。”
发展产业项目,是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国际港务区适龄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工作、生活两不误,国际港务区党工委、管委会计划加快职业技能培训,让村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持续增收有保障,为乡村振兴书写“陆港方案”。
在陕西思赢电子科技公司生产液晶显示器的流水线上,身着统一工作服的技术工人们正按照标准对产品进行装配和检测,生产场面忙碌却有条不紊。“国际港务区针对我们这些居住在周边的村民,开展过相应的技术培训,现在企业建在家门口,培训的技能正好用得上。”家住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街道杨庄村的高瑞说,产业繁荣带动了园区周边农民就业,自己身边的很多人都在园区内工作。“不用外出务工,也能挣上稳定的工资了。”
据了解,目前,仅在思赢一家企业务工的周边居民就多达100余人。该公司第二条生产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解决吸纳200多人就业。
发展产业项目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的例子,在国际港务区已屡见不鲜。近年来,国际港务区紧紧围绕“产业带动就业”的思路,发挥物流优势、产业优势,全力帮助区内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未来,西安港加工贸易转移基地,将吸纳解决就业人口10000多人,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
万事俱备,东风已来。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的落户,使东部产业汇集西安港。不仅降低了物流、生产和人力资源成本,扩大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还通过企业的聚集,为长安号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绘就“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
新闻推荐
自2018年初,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国家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工作,包括国家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的里程桩号敷设、涉及命...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