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地下610米的矿井……
随着“咣啷”一声,罐笼下沉十几厘米后又立刻反弹回来,和轨道对接在一起,记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这时,记者已经身处地下610米。
5月10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区出发,在汽车上颠簸了近4个小时后,记者来到位于戈壁滩中的大明矿业天湖铁矿区。这是一座井深700米的现代化矿山,年产规模近100万吨。
换上工作服、胶靴,戴上安全帽、矿灯、定位仪,在全副“武装”后,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到达井口。原本说说笑笑的一行人,在罐笼迅速下降的刹那间鸦雀无声,罐笼下降的速度比电梯要快得多,失重的感觉很明显,记者感到耳膜发胀,不由自主地攥紧了扶手。
经过几分钟的黑暗,大家到达矿井。记者发现,巷道幽深曲折却并不黑暗,长明灯照射下的四周亮如白昼。由于地处大西北,地下并不潮湿,“这里的温度长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铁矿井下的空气中粉尘含量低,通风条件好,与井上并无区别。”和记者一同下井的大明矿业总工程师邵为民介绍道。
让记者感到疑惑的是,井下鲜见工作人员。“我们采取的是机械化操作,全液压台凿岩、电动铲运出矿,矿上实行三班倒,井下最高峰时也不过18个人。”邵为民说。
“我们是新疆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字化在矿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使用无线采集设备、数据传输网络、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立综合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及应急救援提供帮助。”邵为民告诉记者,这套系统还具有下井人员自动考勤、人员井下分布动态监测等功能。
尤学云学的是矿山地质与安全专业,已经在矿上干了10年,“矿井内的环境十分复杂,在安全上我们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下井前的准备到井下的检查交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
对作业环境隐患进行排查是尤学云的主要工作之一,他要到每个作业点不停地寻查,“井下手机有信号,一个班下来手机显示步数在2.2万步左右。”尤学云的孩子在老家上幼儿园,他倾向于选择连休,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回家陪家人,“矿山的生活虽然比较枯燥,但我已经习惯了。”
巷道没有尽头,尤其是有限的视线所带来的压抑更让这一路显得漫长。行进了1200米左右,有一个井下避难所,里面除了配备急救药箱、食品、饮用水外,还有矿井压风供水自救装置、电话等。“这里的急救电话可以打到任何一个地方。”尤学云介绍说。
走过悠长的巷道,触摸着坚硬的矿石,犹如触摸地球的骨骼。这里采取的是斜坡道加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沿着斜坡往上,听到了机器隆隆的轰鸣,大家终于来到作业面。
“我们采取的是在统一的标准环境里集中爆破、集中出矿、集中运输的集约化生产方式,每个作业面只需要一两个人。”邵为民说,“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从靠体力变成靠技能施工,此举也延长了矿工的职业生涯,淘汰了行业默认的‘45岁就退下来’这个规则。”
在来到天湖铁矿之前,胡世福一直在陕西老家务农,十几年前跟着老乡来到这里,成了一名工人,“放矿”是他的工作,“劳动强度不大,全部机械化操作,根据矿车行进的情况,按下按钮即可。”如今,已经成为爷爷的杨敬诚对生活充满期待,“再干几年就可以退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了。”
“寂寞吗,害怕吗?”在与矿工交谈中,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习惯了”。正是他们在密不透风的地底,掘进出一条又一条悠长的井巷。
新闻推荐
今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开始 陕西将推荐162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本报讯(记者王嘉)昨日来自省科技厅消息,2019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开始。2019年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申报分科技...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