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仙袂飘飘举
彩绘双鬟望仙髻女舞俑高37.8厘米1985年陕西省长武县枣元乡郭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刘芃文/图
女俑身材颀长、削肩蜂腰,头梳双鬟望仙髻,柳眉凤目、高鼻朱唇,颈戴项链。身穿阔袖襦,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曳地长裙,脚穿云头如意鞋,前腰佩绣花蔽膝,臂饰钏镯,双手抬举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态虔诚。似乎是舞女飞舞游移之中一瞬间的静止造型,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女俑所梳发髻,号称飞仙髻,也称双鬟望仙髻。传说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与人间不同,皇帝下令宫中效仿,此类发式皆上梳、亮耳、结环而成,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硕大而挺立,环式多样而华美,有瞻然望仙之状,故谓双鬟望仙髻。属神话中仙女、皇后贵妃及高贵女性多梳用的一种发型,据唐段成式《髻环品》记载,唐玄宗时,宫中盛行双鬟望仙髻。
唐代乐舞艺术以其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可分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宫廷乐舞是专为宫中皇帝、后妃、贵戚、大臣服务的礼仪性和娱乐性乐舞,一般分为享宴乐舞、清商乐舞、四夷押乐舞(西域各国及高丽、百济乐舞)、散乐百戏及祭祀所用的雅乐。这类表演多在庆典、宴飨、迎宾、节日、祭祀等场合进行,场所多在宫廷殿堂。民间乐舞则是在士大夫私宅及长安城中市井巷陌里表演的乐舞。唐代乐舞一般分为健舞和软舞。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量地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的成分,并与汉族乐舞融为一体,有的甚至把域外音乐舞蹈直接引进、移植了过来,唐太宗时的十部乐舞中除燕乐、清乐为传统民族乐舞外,其他均为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乐舞。当时源自西域的“胡腾”和“胡旋”舞,都是由普通百姓的喜好开始,逐步变成了朝廷内外达官显贵以及文人墨客的共同爱好而风靡一时。
《旧唐书·音乐志》载《九功舞》:“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此舞俑即着大袖裙襦,可见其所穿舞服乃是唐代传统舞蹈服装,应是一位极具东方女性神韵,正在表演轻柔、温婉、抒情软舞的私宅乐舞伎形象。相似形象的陶俑在日美等国也收藏,是研究唐代舞蹈艺术和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崔福红)记者5月21日从陕西省民政厅获悉,省民政厅联合陕西省公安厅,从2018年4月份开始在全省开展了“打击整治非法...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