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木偶戏艺人50年的坚持 □记者 徐 媛

天水晚报 2019-04-18 14:31 大字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如今,木偶戏渐渐被很多人遗忘,但在麦积区甘泉镇有一位与木偶戏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艺人,他就是已年过古稀的张德新。

我跟戏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现在70多岁的人了,还是离不开这一行。”

麦积区甘泉镇峡门村有位木偶戏老艺人,名叫张德新,老人年过古稀,但耳朵灵光,嗓音洪亮,精神很好。他对记者说:“我跟戏打了一辈子交道,唱了20年的大戏、30多年的木偶戏,现在70多岁的人了,还是离不开这一行。”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张德新开始在当地农业社组织的宣传队里唱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是最常演唱的剧目。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唱戏曲的种类越来越多,张德新接着唱了十几年的大戏。

“本来我想接着唱下去,但那时许多人嫌唱戏挣不了多少钱,大多都去打工了,戏班子也就解散了,只有我一个人,戏也唱不起来,我就到陕西去闯荡。在陕西宝鸡,我碰到了梁老师傅,他让我见识到了木偶戏。”张德新说。

此后,张德新跟随陕西木偶戏老艺人梁老师傅走南闯北学木偶戏长达十年。十年的历练,张德新的唱腔与木偶表演技艺日益纯熟,逐渐成为剧团里挑大梁的演员。但真正成为木偶戏专业演员的门槛非常高,为此张德新付出了不懈努力。木偶戏的基本功是如何举着木偶做出各种动作,刚开始没有木偶可以举,张德新就在棍子上面捆着砖头或沙袋,练托举,非常枯燥,非常累。有时候一天练下来手臂都软得抬不起来,等到晚上手臂就开始疼,疼得睡不着觉。

“梁老师傅让我主要学脸戏,唱花脸。大戏和木偶戏在唱腔上都是一样的,但木偶戏更难。要把木偶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都考虑进去。不仅要求演员根据生、旦、净、丑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腔调,还要在兼顾几个木偶的同时,让人们看到它的细小动作,比如眨眼,让观众看到它情绪的变化等。”张德新说。

“戏箱虽小,但30余个木偶人‘生旦净丑’,一应俱全。”

张德新的家,在外面看和普通的农家院落没什么区别,但走进院子首先看到的不是普通房屋,而是一座宽近8米的戏台。张德新的老伴说:“这戏台是5年前修的,院子本就不大,再说谁家院里修戏台呀,但他爱这个,我们就支持呗。”有时逢年过节,张德新会免费为村里人表演,观众将院子挤得满满当当,这戏台就成了大家的戏台。

戏台内摆放着九个大少不一的板箱,“这些箱子里全是木偶戏的家当,已经保存了50多个年头了。”张德新说,“我的戏箱虽小,但30余个木偶人‘生旦净丑’,一应俱全。加上衣服、配饰和道具,组合一下总共能搭配出一百多个角色。”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从宝鸡花了两三千块钱买回来的。当时剧团要添置一批新的木偶,这批要处理,张德新听到消息后,立马赶去买了下来。当时的两三千块钱,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张德新说:“当时木偶戏在陕西一带很受欢迎,但天水并不多见,我想着,一是可以引进到天水,让咱天水人也开开眼,二是因为我个人喜爱,花这个钱值。”

张德新在箱子里挑出一个花脸的木偶人,给木偶人穿上一件武生服,戴上帽子,接上胡子,木偶穿戴整齐后,他便开始给记者展示表演木偶戏。只见他左手托举木偶,右手握着连接木偶右手的手杆,手杆在他时紧时慢的操纵下连续旋转三次,木偶人便呈现出一个潇洒有力的出场动作。虽说木偶戏以手上动作为主,但张德新老人脚下也有动作,两脚左前右后分开,右腿后蹲弯曲,左腿打直,整体成拉弓射箭状。问及缘由,他答道:“尽管木偶演员本身被挡板挡着,但是只有步伐身法、一招一式跟木偶保持一致,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木偶的动作自然协调,有代入感。”记者拿起一个木偶才发现,这个木偶竟有十多斤重,很难想象一个70多岁的老人挑着十斤重的木偶在台上表演两个小时,而且还要一直唱。

“这些老剧目现在都不唱了,有了我记下来的唱词,后人还可以看。”

在老人炕头柜的抽屉里,满满当当装着两大抽屉手写的剧本,这些剧本大多抄写在小学生作业本上。张德新说,他跟着梁老师傅学木偶戏时,边学边记,把唱词都记了下来。“像《花厅相会》、《富贵图》、《福寿图》等这些老剧目现在基本不唱了,有了我记下来的唱词,即便是以后我不在了,后人还可以看嘛。”

对于木偶戏的传承,张德新说:“年轻的时候,木偶戏比较火,学的人也多,现在没人爱学这东西了,主要是不挣钱。还有就是戏也唱不起来,因为要将近十几个人同时配合,才能搭起一台戏。所以现在很少演出,学的人就更少了。”如今,木偶戏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但张德新却视为珍宝,他对木偶戏的喜爱,50年来一直未变。

新闻推荐

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区域 走出现代农业特色发展新路径

本报讯(记者鲜康)4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