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瞧!“钢铁驼队”往来穿梭看!西安港演绎“蝶变”

西安晚报 2019-04-18 04:54 大字

记者参观西安港务区现代化数据采集显示系统

4月17日,一列前往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港缓缓驶出,这样的场景在西安港已成日常。经过多年发展,西安港从一个小车站,“摇身一变”成为国际物流枢纽,“钢铁驼队”往来穿梭,立体物流大通道建设颇具规模。

新筑车站将成为

全国最大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目标为建设中国第一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国际陆港。2013年11月28日,首列“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开行。2014年12月19日,“西安港”国际代码(CNXAG)、国内代码(61900100)正式启用。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235列,创造了重载率、货运量、实载开行量三个全国第一。

经过多年发展,国际港务区新筑车站目前已成为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回忆起这里的变迁,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筑车站站长张义说:“新筑车站建立以来,从前5年中欧班列总共开行407列,到2018年达到‘井喷式’发展,一共开行了1235列,有了质的发展。”

从中欧班列的变化延伸到新筑车站的变化,数据中不难看出,新筑车站从建站之初的22人发展到现在的308人;从原来的7条线路,到占地面积5600亩的新筑物流基地建成投用,现在已有48条线路,这中间的变化是巨大的。

张义参加铁路工作37年了,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现在的复兴号动车组,见证了铁路的发展。“我到车站已经8年半了。在中欧班列开行之初,我们常常需要‘走出去’,到宁波、义乌、温州去组织货源。随着中欧班列每天3至4班的常态化开行,现在我们有发不完的货,发不完的车。”张义告诉记者,新筑物流基地投入使用以后,新筑车站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据介绍,新筑物流基地建成投用后,将划分四个功能区,分别是:货物作业区、成件包装货物作业区、冷链货物作业区、国际货物作业区。“它的建成投用将使中欧班列运力大大提升,预计将达到3至5倍的发展”。

谈及今年中欧班列的发展,张义信心满满地说:“中欧班列今年的发展,我想它的数量是会翻番的,因为我们新建成的线路,预计今年5月就要投入使用,届时,我们的运力和运量都要再翻一番,今年中欧班列实现1800列开行不成问题。”

走出去引进来

“内外兼修”加速产业聚集

10多年间,中欧班列“长安号”的集结效应日益凸显,西安的地缘优势也进一步显现。由“长安号”、陆海联运、空铁联运共同形成的立体物流大通道,正在加速商贸物流产业的聚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内陆企业以此为起点,走向世界。

自2016年首次通过“长安号”将哈萨克斯坦面粉运回国内,西安爱菊集团在3年的时间内,已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年产30万吨的油脂厂,并与当地农场主合作建设了150万亩种植基地,带动了当地上千人就业。

走得出去,也引得进来。2018年,蜜芽集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达成合作,将蜜芽总部落户西安,打造全国最大母婴产业链。借助中欧班列及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建立蜜芽西部站点,辐射整个中西部地区,搭建该地区物流体系,加速推进全球智能购物。充分利用中欧班列(长安号),推动西安乃至中国西部地区“一带一路”物流枢纽节点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打造全国最大的母婴产业链和进口新零售产业链。

蜜芽集团创始人兼CEO刘楠说:“我们希望通过‘长安号’带回的全球好商品,让老百姓买到用到,更相信在未来,‘长安号’会满载优质国货沿着‘一带一路’,将质优价廉的‘中国质造’推向全世界。同时,以西安为龙头,在中西部城市的‘长安号精品店’如雨后春笋般开遍大街小巷。”

“长安号”开放大通道

吸引企业落地助力产业“开花”

4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地处西安国际港务区内的陕西思赢电子科技公司,只见这里一片繁忙景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上,数十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装配、检测产品;车间内外,叉车来回穿梭,运输装载即将搭上中欧班列“长安号”被销往中亚的电子产品。

3个月前,该公司1100台液晶显示器在西安综合保税区内装箱启运,也是首批乘着“长安号”从西安运往吉尔吉斯斯坦的液晶显示产品。公司副总经理张一鸣说,“从西安出发,大概12天可以抵达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运输时间比传统陆运节省至少3周。”

这家企业自深圳远道而来,2017年年底将生产工厂全部从深圳迁至西安,并落户西安综合保税区,2018年4月开始投产运营。2018年选择将企业从深圳迁回西安的张一鸣,正是看到这里内陆港、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叠加功能和政策优势:西安拥有全国唯一具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并与10个丝路沿线海关实现了通关一体化。自2013年开通以来,中欧班列“长安号”已经开设通往德国、匈牙利、芬兰和中亚国家等11条线路,辐射“一带一路”44个共建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长安号”开放大通道,吸引企业快速聚集,助推产业日益壮大。截至2018年底,已成功引进美国澳威激光、美国布隆太阳能、深圳中百佳电子、深圳思赢电子等11家高科技电子加工贸易企业投资建厂,投资总额10亿元。产品涵盖激光元器件、智能手机、太阳能面板、显示器、电视机、医疗设备、智能机器人、早教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初步形成西安港电子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长安号”检车员听声辨“病”

低头、弯腰、敲打……4月17日一大早,刘杨全在西安港内如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东车辆段的一名检车员,他负责中欧班列“长安号”的日常“问诊”。一副白手套、一把检车锤是他的基本装备,通过敲敲打打,他能够听声辨“病”,为行车安全把关,被大家形象地称为“火车医生”。

刘杨全今年47岁,在铁路这个行当里,他干了整整30年,现在负责铁路货车运用工作。检车锤敲打在部件上的声音,在外人听来,没什么区别,可是他却能从中听出许多门道。“听、看、摸、捻、转、诊、鉴”,是刘杨全和同事们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的一套“七字箴言”,用以对轴承故障进行全面分析。

“螺丝钉松动、制动机状态、车轮裂纹故障……这些都能通过声音听出来。”刘杨全告诉记者,如果声音不够清脆,回声不够均匀,就需要查找问题、及时检修。

一般来说,中欧班列车辆分五大部分,车体、走行、制动、车钩缓冲、车内设备。检车员主要负责三项工作,分别是:货车技术检查、制动机试验、故障处理。通常,4个检车员为一组进行作业,而完成一辆中欧班列的检查工作,最少需要35分钟。这期间,刘杨全和同事们需要敲打各种部件数百次。

采访临近尾声,太阳晒得人发晕,而刘杨全和他的同事们始终行走在铁路线上,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手握检车锤为中欧班列听声辨“病”,为列车的行车安全保驾护航。

本组文/记者康乔娜图/记者李安定

新闻推荐

陕西省推广电子健康卡 如何申领使用? 华商报记者实地体验

华商报讯(记者李琳)拥有一张全省各个医院甚至全国医院通用的电子健康卡,一直是很多患者的美好愿望。最近,电子健康卡即将来到...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