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当文物保护遇上现代科技

陕西日报 2019-04-10 08:18 大字

日前,陕西历史博物馆修复人员正在修复馆藏“列戟图”壁画。由于壁画存在20种病害,需用一年时间将壁画修复工作完成。本报记者杜玮摄

本报记者郭青

陕西是文物大省,历史遗存丰厚。近年来,陕西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和室内文物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秦俑彩绘保护、唐李倕墓冠饰成功修复、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等项目受到国内外关注。

开展国际合作

攻关秦俑彩绘保护

自兵马俑发掘开始,对于兵马俑彩绘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就一直在持续。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了课题组,后来又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合作,开始对彩绘保护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课题组首先发现秦兵马俑彩绘是由生漆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并证实其有机层是用中国生漆制作的。彩绘保护的关键便是稳定生漆层,课题组成功地找到了运用聚乙二醇(PEG)与聚氨酯乳液(PU)联合处理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这两套保护方法对秦俑彩绘进行加固,成功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出土的珍贵彩绘陶俑,不但使以后出土的秦俑保留彩色成为可能,也为保护出土的其他古代漆底彩绘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一技术,在保护同类型陶质器物上的彩绘方面得到了推广。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原总工程师周铁说:“保护技术稳定之后,专家首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彩绘俑成功地实施了现场彩绘保护,其中包括至今唯一的一件绿脸俑。随后,秦陵百戏俑坑、秦陵六号陪葬坑和汉阳陵出土的彩绘俑也实施了保护。”

这项由中德科技人员耗时10多年攻关成功的秦俑彩绘保护技术,2001年通过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项目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文物局把国家陶质文物保护中心设在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推广应用秦俑彩绘保护技术。

传统考古与科技考古

结合的典范唐李倕墓

李倕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孙女。2001年11月中旬至2002年1月,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的基本建设考古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这里发现了李倕墓葬,并且对其进行了发掘。

李倕墓葬中发现的砖质朱书墓志对她的身世进行了记述,尽管李倕并无封爵,但其“承富贵之裔”及殷实的家境还是从大量的随葬品中得到了体现。这些随葬品包括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瓷器、玉器、漆器、铁器、铅器、象牙制品等,还有装饰华丽的冠饰和佩饰,具有很高的考古学和古代制造工艺研究价值。

由于历经千年的机械性挤压和渗入雨水的冲击浸泡,李倕墓的许多随葬品,特别是质量较轻的随葬品,如漆器、冠饰及佩饰等,出土时已经偏离其原始位置,使得在考古发掘现场直接完整提取冠饰和身体佩饰等文物变得异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决定对李倕的头冠及身体部分直接采用石膏包整体提取,进行室内再清理。

中德专家对李倕墓的整体打包提取及清理修复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关注。除了文物本身丰富多样这一特点外,这项工作在后期对文物的微观清理和保护复原过程中严格执行科学规范的保护流程,是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历经两年多细致的实验室工作,这个由500余件不同材质的构件组成、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平的冠饰得以被修复和复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得以被完整复原的唐代冠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家文物局对李倕冠饰的成功修复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复杂脆弱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典范。继2006年德国波恩“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成果展”之后,2010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将这一成果在北京“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的醒目位置予以展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李倕冠饰成功修复的背景和经验,2007年—2009年李倕佩饰也被中德专家成功修复和复原。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

实验室实现考古现场保护

2008年7月的一天,一辆加长的白色厢式货车静静地停在西安庞留唐代墓葬发掘现场,车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炎炎烈日下,研究人员们紧盯着一块屏幕,上面显示温度、湿度、各种气体浓度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传回这些数据的正是移动实验室搭载的考古机器人,它正在未打开的古墓内部进行预先探测。这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探明封闭墓葬文物埋藏环境的温湿度参数。机器人携带的摄像头还发现了墓葬内存在壁画等珍贵文物。这样的智能化预先探测在我国之前的考古工作中从未有过。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说:“这不仅有利于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对于重要文物出土后保存条件的研究,也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移动实验室”是一个11米长、2米多宽、1.83米高的白色长方形舱体。采用了先进的移动舱体制作技术,具有隔热、保温、防水、室外照明等功能,与承载运输的卡车底板结合紧密,形成一体,能够满足野外环境下实验室工作的要求。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课题负责人苏伯民介绍:“‘移动实验室’有4项基本功能:发掘前的预探测;通过测绘等手段对遗址空间信息进行记录;第一时间对各种材质的出土文物进行分析保护;监测文物埋藏环境,为后续保护提供依据。”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移动实验室’的研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及时保护出土文物提供了技术可能,将大大提高我国考古探测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能力。”

新闻推荐

“地一眼”地质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线

本报讯(记者汪曼莉)3月29日,记者从由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陕西地矿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承办的“地质转型服务民生”主题...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