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陕西观察② 有才你就来,人才流创造能量流
陕西天酵集团有限公司的酵素生产区域(3月28日拍摄)。
3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右一)正在了解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的数据链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项目进展情况。
3月28日,陕西乐丽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的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团队合影(3月21日拍摄)。
3月25日,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丝路首酿城市酒庄,刘荣刚向记者介绍葡萄酒酿造工艺。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张江舟摄
本报记者张江舟
核心提示
■截至目前,陕西省9批“百人计划”和2批“千人计划”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100余名。
■陕西省深入实施“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重点工程,仅2018年,引进、支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业人才等600余名,支持创新团队66个。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在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陕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着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重点人才工程为引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批国内外高端人才正源源不断地“流”入陕西,为助推陕西省追赶超越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流动的人才,涌动的能量
刚挂牌的陕西省首批41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共集聚院士团队46个,引进省外院士33人。
“下一步,我们要以车内/车际物联网、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抓手,将数据链核心技术成果和5G等新技术结合,培育智慧物联军民融合产业链,促进陕西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王小谟在听取科研进展汇报后,对团队成员们说。
3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刚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位于西安市南二环路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长期居住在北京的他,近几年经常往西安跑,不仅因为这里有他高度关注的数据链技术项目,还因为他在这里有了一个新家——陕西省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所长张修社说:“设在我们单位的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王小谟和费爱国两位院士。他们的加盟在科研攻关上给我们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几年来,我们接连突破了10余项关键技术,获得发明专利4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据介绍,王小谟、费爱国两位院士都是国内数据链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加盟带动了多位业内高层次专家的加盟,使陕西的这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在成为网信领域的高端智库。目前,这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已经聚集了近20位国内数据链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组成常设专家团队——数据链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共谋数据链军民融合发展。
王小谟、费爱国两位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加盟陕西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只是陕西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进柔性引才,让更多高端人才“流”入陕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8年5月,陕西省委组织部牵头制定了《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办法》,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200家左右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省委组织部相关工作负责同志介绍说:“院士专家工作站是把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引入企事业单位,与建站主体联合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陕西省(不含高校)现已建立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170余个,首批获得授牌的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有41家。41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共集聚院士团队46个,引进省外院士33人。”
2学术带头人,经济带动人
陕西省积极促进更多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位院士的到来,对于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这样的科研单位而言,意味着“锦上添花”;对于想搞新兴产业却势单力薄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这一点,在中国酵素城的创业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酵素城项目是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与渭南经开区合作共建的国家级生物发酵产业特色区域,目标是打造中国优质酵素的集散中心和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引领未来生活方式的大健康产业之城。但在创业之初,仅凭几家规模不大、资金不多、科研实力不雄厚的民营企业,想要探索开拓中国酵素产业这片“蓝海”,其难度可想而知。
陕西天酵集团有限公司就是第一批来到中国酵素城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技术总监白徐成说:“酵素产业在国内属于新兴产业。我们迫切需要懂行的专家帮助我们研发新品、升级生产工艺、规划发展方向。经开区帮我们请来了中国工程院的孙宝国院士,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这对我们而言,比直接给钱更给力!”
白徐成的期望没有落空。2018年7月,以中国酵素城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核心的团队,在传统自然发酵工艺的基础上,经过科研攻关实现了“多菌株协同发酵技术”,并在天酵集团苹果酵素生产过程中成功应用。这项技术创新不但将发酵周期从原有的12个月以上大幅缩短至2个月,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而且使酵素产品质量更加可控,产品品质更加优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渭南经开区酵素办主任韩晓艳说:“为增强中国酵素城的自主创新能力,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积极搭建酵素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平台,发挥高端人才的科技引领作用。目前,中国酵素城已经聚集了60余家酵素企业,其中的酵素生产企业超过20家。”
陕西乐丽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慕名而来的一家大型酵素生产企业。该公司总经理王丽红表示:“作为民营企业,能够拥有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帮忙把关技术、把脉发展,是一件太幸福的事情。院士专家工作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破解酵素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还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掌握产业最新发展动态。”
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重点人才工程为引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助推陕西省追赶超越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好政策好平台,引得凤凰来
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举办3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海内外5000多名优秀青年学者参加,与1000多名来访学者达成来陕工作意向。
作为国内葡萄酒行业少有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荣刚不仅把知识和技术从新疆带到了陕西,更把产业、项目、资金以及自己后半生的事业追求一起带到了陕西。
3月28日,记者在西安高新区的丝路首酿城市酒庄见到了这位在中国葡萄酒行业颇具影响力的酿酒专家。“‘一带一路’将大半个世界连在了一起,‘一带一路’沿线有无数个葡萄小产区,风格不同,特色迥异。目前我们企业已经与陕西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我希望能从西安开始,把丝路首酿城市酒庄打造成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一张名片。”刘荣刚说,“西安市的创业环境非常好。这里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我在这里投资办企业,政府给予了很多资金和政策上的帮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店小二服务’。公司注册、项目审批、我个人的落户还有子女的入学都特别顺利。我愿意与这座城市一起走向美好的明天。”
据陕西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陕西省9批“百人计划”和2批“千人计划”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100余名。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举办3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海内外5000多名优秀青年学者参加,与1000多名来访学者达成来陕工作意向,达成一批产业、科技项目合作意向,推动与一批海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人才团队建立长效联系的合作机制。
同时,陕西省深入实施“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重点工程。仅2018年,引进、支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业人才等600余名,支持创新团队66个。
全省各地在培养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上,也纷纷出招。以西安为例,为了让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西安市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西安市人才安居办法》《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的13条措施》等一系列的好政策。
手记让人才顺畅有序地流动起来张江舟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为了争夺有限的人才资源,各地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花招”百出地“抢人”。动之以情有之,晓之以理有之,诱之以利亦有之。
招贤纳士,这没有错。但,一味地争抢,“拾到篮篮里的都是菜”,就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吗?且不说高价引进的人才,其能力究竟如何。人才所学与地方所需是否相符,地方能否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这些都是主政者应当认真考虑的事情。
而从人才的角度看待“选东家”这个问题,相较于短期的待遇、资金的支持,他们其实更关注“一展胸中抱负, 不负平生所学”。
综合这两个视角不难看出,“合不合用”是人才资源配置中最需要认真考量的因素。简言之,就是要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让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以刚挂牌成立的陕西省首批41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例,其中31家都建在企业。为什么?把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引入企事业单位,与建站主体联合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促进更多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就是市场主导、政府促进。
再看这41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行业分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6家、航空航天及高端装备制造8家、新材料6家、能源化工5家、生物技术5家、基层医疗机构4家、扶贫机构5家。陕西在高端人才配置中不仅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同时还注重鼓励和推动更多智力资源、创新要素向基层一线下沉,对医疗卫生、扶贫开发等重点民生领域予以适当倾斜。这就是党管人才、规范有序。
在地域分布上,陕西也并没有一味地将高端智慧资源集中在西安,而是根据全省各地的现实需求,将智慧资源辐射到西安周边的地区,让人才像活水一般流动起来。这也是陕西着力发展流动经济的应有之义。如,建在渭南经开区中国酵素城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就为当地民营企业探索酵素行业“蓝海”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这就是需求导向、服务发展。
观察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为干事创业者助力本报记者张江舟
2017年9月13日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评审试行办法》,旨在针对突出贡献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职业特点,建立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放宽资历学历等条件,简化评审程序,突出业绩贡献,鼓励创新创业,为人才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政策出台后,因为创新力度走在全国前列,各界反响巨大,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纷纷积极申报。
“绿色通道突破了以前评审中一些条件限制,对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推荐更多优秀人才直接参评,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可以鼓励人才钻研技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牛昕说。
截至目前,陕西省已集中进行了三批突出贡献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共有58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考核认定方式取得高级职称,他们大多是陕西省各行业各领域的技术骨干,其中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端人才居多。日前,本报记者对部分取得高级职称的突出贡献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进行了回访。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葛鹏曾先后参加国家及省级项目10余项,负责新产品开发横向课题近2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但在职称评定上因论文发表数量不足而多年被卡。他说:“对于在企业或工程技术类研究单位的人员来说,其职称不应简单以获奖、论文来评定。在传统领域,虽然有些工作很难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甚至干很多年所获得的核心成就仅仅是一页纸的工艺参数,但是这些研发、工艺技术都是国家急需的。现在陕西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的大胆创新对我们一线科技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西电电气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颜莉萍说:“这回的绿色通道对我们这些年轻科研人员是一种鼓舞,鼓励我们心无旁骛、一心钻研科研,争取早日取得专业技术创新突破。”
新闻推荐
活动现场本报讯(记者赵争耀)为了进一步激发公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3月30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前庭院...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