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观察 自贸试验区里创出发展新生态
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西咸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资料照片
空港新城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投资一站式服务大厅。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侯燕妮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
2019年,在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获批5周年之际,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也迎来挂牌成立2周年的重要时刻。
两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培育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案例,其中4个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5个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为建设“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及人文交流开放合作门户区,形成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新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奠定了扎实基础。
提升贸易便利化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空港新城功能区面积为13.8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唯一临空型自贸功能区。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空中门户”,空港新城功能区利用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实施“港港联动,海关互认”,大大提高了空港新城本土驻场飞机的通关效率,为本土航空公司的壮大提供了支撑。
近年来,随着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第五航权”获准等政策优势不断叠加,空港新城大力发展“三个经济”,进一步加速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周边企业量身定制直达终端市场的货运航线,加快形成国内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国际向西加密、洲际直达的全货机网络布局。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开通19条全货运航线。同时,西北国际货航获批筹建,为陕西省发展航空货运注入新鲜血液。
因为枢纽,而成门户;因为流动,而更繁荣。
为了推动贸易便利化,西咸新区狠下内功,在自贸试验区的框架内,搭建陕西“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定制了20余项特色综合服务产品。该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整合各类专业服务力量,为境外项目投资提供多元化定制服务和精准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提升了广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效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西咸新区,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办事项10分钟内办结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与此同时,西咸新区联合海关推行“AEO认证免检,定制化通关服务,自报自缴,先出关、后汇总缴税”等举措,通关无纸化率达98%,降低小微企业费率近60%,通关时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贸易便利化促使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迸发出发展的磅礴之力,助力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创新方式方法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3月28日,在秦汉新城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内,汉景帝阳陵博物馆的著名文物——塑衣式粉彩拱手俑随着音乐响起,在玻璃屏幕上翩翩起舞。
为了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活”起来,这家公司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博物馆项目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首批改革创新成果被推广。
“这些动画素材来源于汉景帝阳陵博物馆的文物。从2017年起,我们对汉阳陵、汉茂陵、秦咸阳宫等遗址出土的文物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馆藏文物进行数据采集,目前已经形成由1万余件文物数据组成的秦汉文物数据库,为‘复活’文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为促进“一带一路”上的交流合作,西咸新区内的企业千帆竞发,为促进民心相通搭建桥梁。
在位于秦汉新城的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内,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上的全球数据信息正在实时滚动更新着。“两年内要把全球呼叫中心陕西基地建设成为拥有超过2000个座席的全球多语言呼叫中心,从而拉动中译语通在‘一带一路’的上下游产业链,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好语言服务。”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崇正说。2018年7月,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被纳入国家服贸创新发展试点项目,并在全国推广复制。
在中俄丝路创新园内,俄罗斯企业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为西安的小朋友捐献价值百万元的婴幼儿产品。自2018年中方园区和俄方园区分别开园后,中俄丝路创新园共引入双方企业20余家互到对方国家投资发展。中俄丝路创新园的“一园两地”模式趋于成熟并入选陕西“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十大成果”。
从有形的交通通道到无形的信息通道,互联互通为合作打开了新的窗口,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友人来到西咸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行政效能改革
助力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座写字楼可以容纳300家公司,现在可进驻3万家公司。”3月27日,西咸新区云端自贸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春说,他们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技术,探索“集群注册+远程注册”的创新登记模式及“一网通管理、一站式服务”的创新管理服务,构建云端平台,成功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信息、项目合作等服务平台。
所谓“集群注册”,就是多家企业以一家企业的经营场所地址作为自己的住所登记,由平台提供住所和财物托管、法务手续等基础服务。“集群注册”可有效释放空间资源,解决企业办公场所缺乏、距离成本高等问题,降低初创企业的创业门槛。
目前,西咸新区云端自贸产业园已引进企业630家。现在每天有20—30家企业申请入驻,预计2019年底入驻企业将达到5000家。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的改革触角继续向“深水区”延伸。在行政效能改革方面,西咸新区陆续推出“证照分离”“创新税务服务”“推进审批及监管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直击发展症结。
2018年,西咸新区全年办理“证照分离”事项4461件,改革事项办件量排名始终位列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一窗通办”“同城通办”的办税服务,创新探索“一址多照”模式下税务监管改革试点,通过商务秘书企业有效地控制企业虚开发票、偷税漏税等行为发生;西北唯一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试点在秦汉新城落地,审批时限由3—5个月缩减至5个工作日。
这些改革创新举措催生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市场主体稳定增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态势。“西咸力量”已经成为陕西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链接
西咸新区部分全国、全省推广案例案例1:微信办照
西咸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发工商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系统,在统一平台上建立并使用规范的登记文书格式和统一的数据标准,解决了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问题。
案例2:“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标准体系及大数据平台
该项创新通过将政、产、学、研各方联合在一起,助力打造“一带一路”研究的高地,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克服语言障碍和获取大数据信息方面的需求。
案例3: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
该项创新打破科室、单位行政界限,所有窗口业务统一整合为综合服务窗口,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海关、人才落户、人才认定、人事关系及家属随迁等8大类26项专员服务。
案例4:特色文化产业合作新模式
该项创新围绕西咸新区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数字媒体产业云计算等7个中心,吸引影视、文化文物衍生产品等企业快速聚集,并为基地企业提供数字渲染、金融等服务。
案例5:“一站式”境外投资服务平台
该项创新从线上线下实现专业、高效、“一站式”境外投资服务机构集合,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提高陕西自贸试验区各类投资主体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
案例6:探索打造“云端自贸区”新模式
依托西咸云端自贸产业园,研究探索“集群注册+远程注册”的创新登记模式,以及“一网通管理、一站式服务”的创新管理服务,创新构建在线综合服务模式。
案例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
借助AR等新技术、新平台,加强与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企业及数据库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文物数字化要素模型,生成虚拟文物故事数据库,为“一带一路”国家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沈谦通讯员高晓涛)3月27日,记者从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法士特)获悉:日前,法士特生产的100台...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