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民以食为天

西安日报 2019-04-01 00:00 大字

■商子雍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种说法。语出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稍后一些,在陈寿《三国志》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从古到今,对民以食为天这么一个命题,无论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好像不曾有人公开提出质疑。这是因为大家都明白,任何一个人,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食物的摄取,此之谓以食养生。并且,这种摄取,要终其一生,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谁都懂得,唯有食物,才可以让弱小的生命慢慢强大,才可以让强大的生命长久健康,才可以让健康的生命岁月绵长……嵇康在《养生论》中之所谓“服食养身”,司马迁在《史记》中之所谓“养寿”;“养身”是为了活得健康,“养寿”是为了活得长久,养生的内涵,大体也就是这两个方面吧!

当然,饮食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没听说过新生婴儿必须经过培训,才会去寻找并吮吸母亲的乳头吧!但这种能力尽管与生俱来,却需要持续不断地去改善和提升,小到每一个个体生命,大到整个人类,都是如此。试想一下,蒙昧时代人类的吃和昌明时代人类的吃,还有孩提时候人的吃和成年以后人的吃,境界和效果,是怎样的天差地别!之所以如此,皆因为饮食能力的大不相同是也。

着眼于养生来改善和提升自己的饮食能力,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但其荦荦大者,愚以为无非如下两端:一曰“吃什么”,二曰“怎样吃”。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吃什么”这个问题上,无疑是经历过许多曲折、甚或付出过极大代价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当年神农氏冒着生命危险品尝的,既有药材,也有食材,也因此,他才既被称作药王、也被称作五谷王。并且,中国人(以及整个人类)为解决“吃什么”这个问题所进行的努力,在神农氏以前就已经开始,在神农氏以后也从来不曾停止。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如此数不胜数、美不胜收的动、植物食材,其实是有赖于一代又一代先辈付出的巨大努力乃至牺牲,诚如鲁迅所云:“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以后人就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应当极端感谢的。”鲁迅说得好,对于前辈的奉献和牺牲,作为后人,我们理应感恩!

不过,“吃什么”,只是帮助判定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的一种实践活动,以使得人类能够达到填饱肚子这么一种较低层次的饮食目的。而“怎样吃”,则是在对不同食材的不同特性充分而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选择、搭配,再经过恰如其分的厨房加工,以便能在对食材的营养成分尽可能较小损害的前提下,使其成为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让人在尽享舌尖美味的同时,也获得尽可能好的养生效果——这,才是人类饮食的较高境界。嵇康《养生论》所言之“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还有“冬鲫夏鲤,秋鲈霜蟹”之俗谚,展现出我们的祖先在对食材特性的了解上,所达到的高度,而写进典籍的“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流传于坊间的俚语“吃饭留一口,活到九十九”等,更有早在商周时代就由伊尹提出来的“五味调和”理论,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先辈在“怎样吃”这样一件大事上的不懈努力,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人类在“吃什么”和“怎样吃”这样两个问题上提升境界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停歇的。由陕西师范大学张华锋教授和他的团队鼎力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隆重推出的《“食”说新语》一书,便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可喜新成果。由于编著者和出版者的专业水准与求是精神,这本书在科学性和权威性上,是完全可以信任的。加之《“食”说新语》的宗旨在于普及科学、目的为了服务大众,故而全书围绕着“吃什么”和“怎样吃”这么两个主题,内容包罗万象,表述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流畅,一书在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选取、搭配、处理食材以及其他方面诸多与食有关的疑难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矣!方便于家庭主妇(以及专业厨师)优化饮食文化境界,有助于黎民百姓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善哉此书,真是功德无量!

是为序。

(此稿为《“食”说新语》序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新闻推荐

民宿经济如何对接智慧平台

张思豆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民宿业主为了提升市场知名度,纷纷与各大电商...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