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当我们谈论海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

三秦都市报 2019-03-27 01:54 大字

昨天是诗人海子离世30周年。1989年3月26日,写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诗人海子,却选择结束自己25岁的生命。30年后的如今,海子的名字像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诗歌史上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被他的诗歌吸引,当我们谈论海子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昨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几名青年诗人,谈谈在这个年代是否还有诗意?诗歌能为生命带来什么?他们为什么坚持诗歌创作?

春暖花开当下诗歌创作欣欣向荣

此前,诗评家李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海子所处的是改革开放初期,诗人拥有一个比较单纯的文学环境。但从环境角度来讲,现在不适合诗歌生存。那么,在我们纪念海子、引用其作品的今天,诗歌到底是日渐寂寞的趋势,显得很小众还是逐渐回暖,为更多人所喜爱?

对此,《陕西诗歌》杂志主编王可田不甚乐观,“毫无疑问,我们所处的已是一个城市化不断加剧的商业化时代,娱乐和消费甚嚣尘上,相应的,当下诗歌也面临这样的处境,或者说困境,一种精神性匮乏的现状。”

但在女诗人任聪颖看来,当下诗歌创作正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任聪颖是西安市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她的首部诗集《木词》今年初面世,立刻在诗坛激起很大的反响。她认为,现在由于网络的原因,诗的传播快而广泛,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写作者和读者,写诗和读诗已经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爱好。并且现在各诗歌协会、诗歌群、民间诗歌团体组织的活动也较多。如此,好的诗句更易被流传,这对于诗人来说是件幸事。

“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诗歌因其篇幅短小得到广泛传播,”诗人李东是《延河》下半月刊副主编,著有诗集《时间迷津》,文化访谈录《思想之魅》。他赞同当前诗歌现状异常活跃,“但不可避免的是,因为平台的杂乱,诗歌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在传播过程中因为一些歪诗,甚至非诗的存在,让读者对诗歌产生误读,对诗人产生误解。”

水波温柔在诗歌中安放自己的浮躁

有人说,诗是最高的文学样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如果把文学比喻为皇冠,那么,诗歌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诗歌不是一般大众文化立意上建制的媚俗艺术,它是世界和万物的本质通过人心的表达与综合。

青年诗人王琪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他开始尝试写诗的时候,正是海子去世不久,诗坛为此众说纷纭的时刻。在他眼里,海子是一个有大地情怀和乡土情结的诗人。“他的内心是丰富而孤独的,也是异常纯净的。他以诗歌的方式重建精神家园,无论在他生前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现在,依然凸显着生存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双重价值。而他在持续的抒情与叙事中,对诗歌不间断地进行努力探索与创新,浸透出的反思、拯救、追寻、关怀等意识,是我们后来者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诗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美的文学体裁,多写多读有助于生活的诗意。”任聪颖说自己更偏好一些温暖的诗,温暖自己,也温暖读者。另外,“在写诗时,既可以言自己所想言,又可以曲折地言自己所不敢言,这也是我喜欢诗歌的原因。不写诗的人体会不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快感,体会不到‘在梦里写诗,在诗里做梦’的绝佳生活状态,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是我,也可能是很多人坚持写的原因。”

王可田写诗起初是因为喜欢,“渐渐的,就变成一种惯性。当然,坚持诗歌创作,主要还是有想法需要表达,想要实践个人的审美理想。”王可田说,“诗歌包括其他艺术品类,最主要的特征是审美性,因而它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但是,却可以带来精神的富足,为生命提供一种内在支撑。”

李东认为,诗歌就是用凝练的语言记录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发现和感悟。“我喜欢用诗人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时代微妙的变化,用新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诗歌中安放自己的浮躁。”

以梦为马当下应有的诗歌情怀

但实际上,在生活中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就连中考、高考作文的要求中都有这样的句子:“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以至于常常有人发问,今天我们还要读诗,写诗?

李东认为,诗歌存在的意义不容小觑。“首先,诗歌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存在,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次,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存在,承载着文化传统,也反映着时代的精神风貌;此外,诗歌是一种精神产物,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灵魂,寄托着人们对于诗意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琪说,一个诗歌作者应该用独特的眼光体味这个时代,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审视自己,关照现实。“可实际情况是,很多作者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拘泥于小花小草,风花雪月,这种写作终究不会太长久,也不可能写出具有大格局、大气象、大情怀的优秀作品。现在的诗人太多了,诗歌每年的产量也太多了。”作为一个严肃的诗歌作者,王琪认为应该在追求精品上多下功夫,“放慢脚步,走向广阔的生活,走向现实的土壤,让身子贴近大地,才有可能写出接地气、有温度、有筋骨的作品。我觉得,只有你愿意写,愿意为诗歌付出,诗歌总会给你以回报。同时,一定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诗歌写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没有捷径可走。”

本报记者夏明勤

新闻推荐

2019“文明旅游为文化陕西加分”启动 让文明游成最美丽的风景

3月24日,2019年“文明旅游为文化陕西加分”启动仪式暨《长恨歌》首演活动在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举行。此次活动由省文明办...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