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想要传统戏剧有戏 培养后备人才入戏

三秦都市报 2019-03-14 04:00 大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门口人头攒动,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拿着戏票等着进场的,认真观看演出展板的,电话邀约一同看戏的,聚在一起相互讨论的……看戏的观众络绎不绝,“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已然成为古城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

尽管演出市场日益繁荣,但是作为西北秦腔最高学府“掌门人”的李梅却深感担忧,因为四个演出团的强大人才支撑,才使“西安天天有秦腔”十年来演出剧目不断更新。但是随着演员的不断退休,新的人才补给不足,秦腔正面临着严重的断代危机。

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人才是戏曲发展的第一要素。为了绵延古老秦腔的活力,省戏曲研究院以十年为一期,自主招收学员,进行“坐科”教育。这种既符合艺术规律又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使艺术人才不断涌现。以该院2002年招收的第9期演员训练班为例,整团建制为小梅花秦腔团后,经过多年磨砺,已成为陕西戏曲舞台的主力军。

鉴于此,该院于2012年再次开班,招收第十期学员培训班。这期学员绝大多数成绩优秀,且已初露峥嵘,特别是2018年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举办的“西部文化东部行”活动中以秦腔《杨门女将》的精彩亮相,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但作为一名深耕秦腔40载的“老人”,李梅深知陕西戏曲从业人员的艰难,特别在基层剧团,职工工资待遇非常低。此外,“陕西现有地方戏26种,涉及教学剧种的仅6个,20个剧种没有专门的教育培训基地。这些剧种有的流行区域有限,有的表演者年事已高且无传承人,如果继续忽视其后继人才的培养,这些剧种就会如陕西赛戏、西府秦腔一样成为‘博物馆艺术’。”

建议设立专项基金

在调研中,李梅深感戏曲后继人才的培养愈显冷清、落寞。近年来,她积极地为戏曲发展建言献策。她表示,在多元文化时代,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争取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关注。她建议相关部门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意见的同时,给予戏曲资金方面配套支持。希望省内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戏曲后继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举措,同时加强培养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将人才培养经费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和财政支出预算,形成制度性经费投入。

“戏曲后继人才建设是戏曲事业的百年大计,人才兴则剧种兴,只有不断培养出地方戏曲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才能保证地方戏的繁荣发展。”李梅表示,地方戏曲后继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需要积极探索,而懈怠便是对地方戏曲未来的不负责任。

本报记者夏明勤实习生成佳

新闻推荐

去年陕西省农民工月均收入3787.7元

本报讯(记者张维)3月13日,记者获悉,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2018年陕西农民工监测报告》。2018年陕西农民工就业呈现出...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