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诗意长安上元节

陕西日报 2019-02-19 07:19 大字

西安城墙新春灯会作为陕西的特色民间文化盛会,从1984年至今已经陪伴陕西人30多年。2月15日,西安城墙新春灯会现场游人如织。本报记者柏桦摄

本报记者柏桦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每逢元宵佳节到来之际,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耍狮舞龙,家家户户吃完元宵都会走上街头,赏花灯、猜灯谜、逛庙会。千百年来,中国人世代沿袭着这些传统习俗,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文人墨客更是将那些美好的时光与意象融入诗句当中,让后世得以领略历史上的元宵节盛况。今天,我们再次翻阅这些唯美的诗句,依然能够品味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人称“元”,是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元宵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其热闹程度堪称中华民族的“狂欢节”。

按照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在唐代每年元宵节的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展花灯,前后三天,赏灯民众可谓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声与市民们的欢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唐代诗人苏味道的这首诗正是描写了唐代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盛况。

元宵节燃灯、赏灯的风俗起自汉朝。隋唐以后,这个习俗流传更广,赏灯活动更加兴盛,进而演变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张灯时间也从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时,张灯时间增至五夜,南宋时增至六夜,明朝官府则发布有上元节假日十天的规定,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正月十五夜观灯已成为民间热闹欢乐的节日活动。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发展到今天,在全国各地都已经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元宵灯会。西安城墙新春灯会作为陕西的特色民间文化盛会,从1984年至今已经陪伴陕西人30多年。30多年来,从传统工艺和材料制作的花灯,到新型工艺和更多设计的改良,再到AR和现代光电技术的融入,改变的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古代的上元之夜,是最为热闹的节日。天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地上万盏灯火一派通明,星月灯烛,交相辉映,更有歌舞笙乐,珠翠管弦,一派恢宏气象。诗人张祜这首诗就描写了家家户户上元夜出门逛灯会、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的情景。

早在西汉“文景之治”时,汉长安城就有灯会的习俗,在西汉时期,每年正月在宫中张灯、祭祀,以祈求国泰民安。从那时起,制作花灯就逐渐兴起,成了一门传统手艺。花灯的制作起初并没有固定的主题,最简单的花灯可以是一张纸糊成的袋子,在里面点上烛火。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灯的制作水平日渐提高,巧手的制灯匠会将身边所见的景物融合到花灯的制作中,有些文人墨客还会在灯面写下寓意吉祥的词句。

后来,便有人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花灯上供人猜。亲朋好友一起猜灯谜其乐融融的氛围迎合了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所以人们纷纷响应。后来,猜灯谜逐渐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至清代时,谜社极为流行,好谜者多在茶馆酒肆或自己家中张灯悬谜,引同伴一起制谜猜谜以为娱乐。在经典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着墨于元宵节,不仅将官宦贵族与平民百姓如何赏灯、猜谜、过元宵节的场景写得生动热闹,还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借灯谜谶语暗示了各主角人物的命运际遇与结局,为读者留下更多阅读的兴味。

猜谜和制谜是一种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和丰富文化生活的文艺活动。灯谜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熔于一炉,所以长期以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节日必备节目。如今,灯谜不仅在我国境内盛行,美国的唐人街以及东南亚各地每逢新年、元宵节或中秋节也多有举办灯谜会,颇受人们喜爱。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古代,封建礼教不允许年轻女子自由外出,在元宵节这一天女孩子们才被准许出行游玩。元宵佳节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正好给未婚的男女提供了相识的机会。于是,便有很多女孩子借着赏花灯的机会,为自己物色心上人甚至私订终身。但在婚姻不自由的封建社会,也产生了许多爱情悲剧。如诗人这首诗中所表达出的寻佳人而不遇的伤感与凄凉,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着同样的哀伤和无奈。

自由让人珍惜和向往,所以能够获得些许自由的上元佳节往往被赋予了更多诗意和浪漫的色彩。宋代才女李清照与才子赵明诚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识,两人结为连理后,李清照写下了大量情感深挚的词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一剪梅》这样脍炙人口的抒写别离相思的名篇,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

上元夜忆长安

【唐】顾况

沧州老一年,老去忆秦川。

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

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

今夜沧州夜,沧州夜月圆。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元宵节灯火辉煌,游人满街,美景当前,正是古代文人墨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大好时机。而如顾况这般身居异乡的诗人,难道只能用诗句去回忆和怀念长安城的上元佳节吗?其实聪明的古人早将节庆融入饮食文化当中,让天南海北的游子都能通过元宵这种特殊的食物,感受到元宵佳节的氛围与味道。

我国民间吃元宵的习俗早已有之。最早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或“糖元”。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元宵寓意团团圆圆、甜甜美美、和睦幸福,吃元宵这个节俗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祝愿。

元宵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元宵节与家人团圆赏月、扶老携幼赏花灯、探望老人等习俗,其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的同时,更要从元宵节习俗中品味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元宵节让他们了解节庆文化、身体力行地践行传统文化,才能够传承好传统文化,赋予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新闻推荐

今年产业扶贫从3个方面发力

本报讯(记者吴莎莎程伟)2月18日,记者从全省农村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陕西省产业扶贫将从3方面发力,重点解决项目...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