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国战鹰笑傲蓝天 记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级高工张年祥
孙海涛张海斌
1959年,22岁的张年祥大学毕业,人生之路通向何方,需要他做出关键性的抉择——
选项一,他百米短跑11.1秒,200米跑22.5秒,400米跑52秒……1958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他获得“两金两银”。只要他愿意,他可以继续做“飞人”,退役后也能当一名教练。
选项二,作为南京航空学院的大学生,到陕西宝鸡去,那里刚刚建成的“三八信箱”(即如今的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宝成),对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意义重大,但问题是那里地处西北,条件艰苦,未来发展如何,没人说得清楚。
一边是突破自我创造纪录的田径赛场,另一边则是祖国百废待兴的航空大业。很多人劝张年祥选“选项一”,但他却执拗地选择了“选项二”,原因很简单——“祖国需要我”。随后半个多世纪里,他与中国航空事业结了缘。
不怕“吃苦头”
在那个年代,每月限量“28斤”粮食,如果计划不好,月底就会挨饿。很多人认为,这个“身体倍棒”的小伙子恐怕坚持不了多久。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伙子不但非常能吃苦,而且成了技术尖子。
1964年,工厂遇到这样一个难题,某型综合航行指示器低温性合格率极低,一度徘徊在30%至40%之间。
这可怎么办,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箱测试,谁能受得了。张年祥却不怕,他只身进入低温箱,开表、通电、观察,没过几分钟双手已冻得几乎失去知觉。他只能带着满头白霜走出来,在旁边缩成一团取暖,可是恢复一会后他又冲了进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年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最终使该型指示器低温性合格率稳定达到80%以上。
上世纪60年代,我国与国外航向修正技术差距较大,宝成技术人员决定突破技术壁垒,研制大回路航向修正系统。张年祥等技术人员开始迎难而上,他们一边进行数学模拟,一边进行同步实物模拟验证调整参数。历时半年时间,属于宝成的大回路航向修正系统终于问世,这一设计直接使我国航向修正系统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勇做“火车头”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各种飞机的主导航系统迫切需要新一代的航姿系统与机载无线电设备进行组合配套,以提供高精度航向、姿态信号。在这一关键时刻,张年祥作为宝成技术室的排头兵站出来了。
在随后的多年中,张年祥与同事们几乎没有周末,终于研制出了新一代航姿系统。1979年冬,张年祥站在某部队的试飞跑道旁,眼前的这架战机上就搭载着新一代航姿系统。然而,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后,却随即熄火了。反复几次启动,结果都是一样——原来是宝成配套的某陀螺产品出了问题。
之后的联合会议气氛异常压抑,面对部队领导的严肃质询,张年祥说:“请各位领导给我们一次机会。”最终,部队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点名要求他现场排除故障。
张年祥迅速动身取出陀螺,拿着原理图一个点一个点地查验,寻找问题症结。经过改进,发动机再次启动,这一次,战机的轰鸣声变得雄壮有力,一跃升空。
敢啃“硬骨头”
张年祥业务水平过硬,敬业精神更是可贵。在宝成工作46年,他啃下的“硬骨头”数不胜数。
有一次,湖北某部队多次反映,宝成生产的某型陀螺出现质量问题。接到上级的命令,张年祥连夜出发赶到部队,但是无论他怎样测试,结果都是产品没有任何问题。张年祥站在飞机前静心思索,大脑飞速运转,突然他双手一拍,一下跳到机舱内,自信地指向一处电缆,当剥开电缆“外衣”后,发现是一个小失误造成的线路短路,从而导致陀螺无法工作。事后,主机厂领导及试飞员高度赞扬了张年祥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时光荏苒,一晃半个多世纪悄然而过。如今,张年祥已经82岁高龄,多年在强噪声的战机中工作,让他的听力大幅下降,然而,张年祥从不后悔,用他的话来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时代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新闻推荐
1月22日,陕西省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三个经济”若干政策的通知。记者梳理时注意到,20条政策详细明确了各项政策涉及...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