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燃烧的火炬 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扫描

陕西日报 2019-01-11 07:59 大字

吴树民

漫漫长途,山高水远,颠簸劳顿,共三十余国、百余城,行程8万余里,相当于8次“万里长征”,这对一个渐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绝非易事。然而,从2014年到2017年,他已经3次跑完“丝路万里行”长安至罗马的“追寻张骞”之旅、长安至加尔各答的“追寻玄奘”之旅以及长安至东欧各国的“北欧中东欧之旅”,3次西行途中,笔走龙蛇,写散文随笔百余篇,回国后结集《西部向西》《丝路云履》《丝路云谭》《丝路云笺》相继出版,并做丝路文化讲座数百场。其中《丝路云谭》荣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位居榜首,《丝路云履》还出了英译本。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回首逝去的岁月,他没有虚度年华。他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字,流起来,是一道泻玉溅珠的瀑布;燃起来,是一束明亮壮丽的火炬!

1957年秋,17岁的肖云儒带着绚丽的文学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三年级,他写了一篇评论《读华君武的政治讽刺画》,投寄中国美协主办的刊物《美术》杂志。杂志主编王朝闻觉得这篇评论立论新颖,逻辑严密,论据有力,于是约他到中国文联大楼的编辑部面谈。一见面,王朝闻大吃一惊:“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嘛!”后来,肖云儒这篇文章被以黑体字在杂志头条刊出。肖云儒作为一颗文论新星,引起了首都评论界的关注。

1961年,杨朔、秦牧等散文大家迭出,可谓文学“散文年”。为了推动散文研究,《人民日报》副刊开设《笔谈散文》专栏。肖云儒写了一篇500字的短文《形散神不散》,提出散文“形散神不散”“形神兼备”“形散神聚”方是佳作。此文在196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后,广获赞同,被认为是散文特性和内涵的精简概括。刚20岁的肖云儒写的这篇短文,被收入中学、大学阅读参考教材,成为1982年高考试题,还引起评论界长达20余年的争论,波及港澳和日本,见仁见智,至今余波不断。以“形散神不散”为代表的早期文论,是肖云儒文论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61年7月,大学毕业的肖云儒被分配到光明日报社,然而,他的实习单位陕西日报社求贤若渴,硬将他从京都挖到西安。在淀积着周秦遗韵、汉唐雄风的三秦沃土上,肖云儒写新闻、写评论,很快成为一位名记者、名编辑,同时在业余时间,以秀灵的才气和旺盛的精力,写出不少神采飘逸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名噪一时。

十年“文革”,颠沛流离,艰难的日月,困顿的生活,压得他几乎搁笔断文。直至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送来了春风,激励他在昏暗的灯光下,拾起尘封已久的笔,写了两篇哲学论文,其中《论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文被《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以大半版的篇幅发表,并被收进《1979—1980年哲学论争集》,弄得古城西安的文友故交大惑不解:“肖云儒怎么搞起哲学来了?”

1979年,肖云儒又回到阔别9年的《陕西日报》副刊部,以崭新的境界、纯熟的文笔,追挽逝去的黄金岁月,进入文艺评论的一个丰收期。感觉敏锐的他,写出了《文艺创作反映当代生活中的封建主义潜流问题》一文。《上海文学》破例将这篇近2万字的长文作为头条发表,《新华文摘》《北美华侨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报刊纷纷予以转载。他还在大型文学期刊《绿原》上发表了近3万字的文论《呼唤真正自由的文学》。文艺界不少人看后惊喜地称赞:“真是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

肖云儒这一时期的文论,既神思飞扬、流光溢彩,又浑厚凝重、力透纸背。作为中国思想解放和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簇响箭,是肖云儒文论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1984年,肖云儒投入陕西省文联重新组建工作,担任理论部主任。从此,他心无旁骛地在文论原野上纵横驰骋。他以“时代聚光镜”似的目光,既评介老作家丁玲、艾青、杜鹏程、茹志鹃……又评介当代作家张洁、刘心武、邓友梅、张笑天……他不仅关注陕西省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同时将大量笔触伸向外省的蒋子龙、邓岗、铁凝……全国369位作家及作品,都被他热情、中肯地评论过。8年时间,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论100多篇,80万字;出版评论集《撩开人生的帷幕》和向海内外同时发行的60万字的专著《中国文坛百人》。

1984年的一天,著名文艺理论家钟惦棐来陕首倡中国“西部电影”。肖云儒眼前突然一亮:西部文化,至今仍是一片无人开垦的处女地,自己置身西部,熟悉西部,为什么不点燃文论的火炬,做一个西部文化的拓荒者、探索者呢?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定位。他的神思,开始在西部文化、西部文艺的壮美天地里穿越,从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出发,西出阳关,纵跨戈壁,横越大漠,直奔雪山。冷冷城堞,滚滚烽烟,滔滔长河,悠悠驼铃,寂寂寺庙,漠漠废墟……从他的心海卷过。他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各个角度多维地展开研究,一篇篇西部文论,雪片似的从他手中飞出。《美哉,西部》一文发表后,国内报刊纷纷转载,甚至远在澳洲、美洲的一些地区也引起回声。

1985年8月,在西北边陲伊犁召开的中国西部文艺研讨会上,肖云儒被公推做了题为《关于西部文学若干问题》的发言,石破天惊,满堂喝彩,引起强烈反响。在新华社记者4次采访肖云儒后写出一系列报道的推动下,“西部文学”观念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同。

肖云儒一面为“西部文学”奔走呼喊,一面不失时机地推进研究层次、扩大探索范围。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拼搏,1989年他向社会捧出了洋洋30万言的《中国西部文学论》,第一次将中国西部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美学现象和文学现象进行理论阐述,一举获得次年的中国图书奖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作为填补西部文化和西部文艺研究空白的《中国西部文学论》,是肖云儒文论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四十功名尘与土,八万里路云和月。回顾肖云儒的创作历程,这位文化老人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和自己的人生。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几百篇,出版专著和作品集《对视》五卷本、《雩山》四卷本、《独泊》、《守昧》和《民族文化结构论》等30余部,主编了《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丛书》8部、《秦岭四库全书》4部,曾任《长青的五月》《追日》《黄河不息》等10多部电视文化片的总撰稿,还在央视、凤凰卫视、丝路四国和全国各地电视台单独或者与易中天、于丹、王鲁湘、朱大可、葛健雄等学者联袂做过60多次人文和艺术讲座。近5年来,肖云儒在丝路穿梭、出版4部专著的同时,主编了《一带一路读本》(三卷)、《一带一路之丝路故事》(三卷)等,还有多达几百次的关于丝路的讲座、采访和专题节目。

作为散文理论的先行者、西部文学的拓荒者、丝路文化的推广者,肖云儒和他23部像长城上砖石一样厚重的等身著作,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温暖了文坛和文友,不仅使个儿不高、却似大雁塔一样有名的肖云儒步入辉煌,也使陕西文论史翻开了崭新一页!

新闻推荐

今年春运陕西预计发送旅客5200万人次

记者1月7日,记者从全省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2019年春运期间,陕西省预计发送旅客约5200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2019年春运...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