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寒衣节与祭祀文化

青岛早报 2019-01-10 06:08 大字

寒衣节与民俗文化

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不少百姓会在这一天前后祭扫,纪念逝去的亲人,谓之“送寒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民俗节日承载了很多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很多民俗节日都要借用特殊的形式,以固定的仪式来承载对逝去先人的思念缅怀之情,如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或者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家人团聚,如中秋节。或除旧迎新、对新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春节。还有的节日随着历史发展承载了多种寓意,如端午节。

有很多节日源于祭祀,或表崇敬,或乞求神灵或先人保佑平安、保佑风调雨顺等元素,也有些原本没有祭祀元素,随着历史演变,逐渐被后人加上了祭祀的元素。庄重的祭祀仪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因为承载了后人对先人的崇敬,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较著名的官方祭祀活动,如河南的“黄帝故里拜祭”、陕西的 “黄帝陵祭祖”,已经成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成为“中华第一典”。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本,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中华民族层面来讲,黄帝祭祖大典有利于强化民族的 “本根”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祭祖文化与形式流变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于 《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典籍。古代中国讲究“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也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抛开迷信色彩,祭奠先人的实质内涵是对先人的崇敬和怀念,是孝道和传承。过年过节时,思念过去的人,怀念曾经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感恩他们在世时的辛苦和付出,向他们倾诉一下内心的情感,祈盼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也同样美好,当然也需要一种形式和仪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采用烧纸钱的形式祭奠先人,后来又演变为焚烧各类纸扎品,从纸扎的牛马、童男女到纸扎的洋房、汽车等等。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到祭祀时,到处焚烧祭祀用品,满城飘烟的场景不仅焚烧掉了大量的可再生资源,而且给环境和空气带来了污染。至此,焚烧祭祀与生态文明已经形成了一对矛盾。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选择鲜花祭祀、家庭追思等比较文明环保的祭祀形式。

厚养薄葬胜过大办后事

焚烧祭祀品虽然是传统追思先人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前些年,因为上坟引发大面积山林大火的情形时有发生。因为上坟烧祭祀品引发火灾造成人身伤害的情况也有,可谓害人害己。荒唐的是,还有一些人在家中老人生前对老人不管不问不赡养不照顾,老人过世后却大操大办,购买大量的纸钱、纸扎品焚烧。说实话,事后烧上一大卡车祭祀品,也不如在老人生前侍奉粗茶淡饭实用。所以要提倡老人在世时多尽孝,好好赡养,多体贴照顾他们,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多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将来不留遗憾,不落后悔。等到老人过世后,再采用文明的祭奠方

式对老人进行怀念和追忆。

共同倡导绿色祭扫

青岛市来讲,这些年政府一直大力倡导绿色文明祭扫。美丽岛城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需要全体市民一起来呵护。守护好一座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不仅仅我们得以自身受益,也是为子孙后代积累了一笔无价的财富。青岛市殡仪馆更是一直不遗余力地倡导文明祭祀,多年来不断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宣传,不仅在馆内全面禁止了露天焚烧、禁止了衣服被褥等遗物焚烧,还在祭扫节日期间安排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鲜花换烧纸”服务。从去年开始,又开启了大型免费绿色公祭活动。参与百姓人手一束手捧花,佩戴黄丝带,通过恭读祭文,家属现场朗读追忆文章,向先人敬献黄土、五谷、老酒、清茶,放生祈福等仪式环节,让老百姓参与到这种全新的,更加绿色、更加文明的追思形式上来。从开展情况活动实效看,这种形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市民的支持和认可,已然成为一种广受群众欢迎的祭奠方式。

田安峰

(作者简介:田安峰,媒体特约评论员。 )

新闻推荐

陕西省加速清理拖欠民企中小企业账款

本报讯(记者文晨)根据《陕西省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实施方案》,陕西省今年将重点清理偿还省、市、县政府部门及...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