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陕西农业历史学家央视“开讲”

西北信息报 2018-11-15 09:10 大字

“如果把自己比作一种农作物,我宁愿是小麦,它经历了春夏秋冬、温凉寒暑,把天地精华吸收进去了。如果是其他秋粮,只长两季而有一个季节没有过,肯定是我的遗憾。”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教授,登上中央一套《开讲啦》栏目。

节目中,樊志民教授笑称自己是“两栖”的——在农业学家里,他是历史学得最好的;在历史学家里,他又是农学知识最丰富的。他将两者结合,在解读中华文明密码时就有了更独到的视角。

樊志民教授说,他在比对四大文明古国地图后发现,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河流基本都是南北向的,唯独中华大地的河流基本为东西向,这一点对中国强盛农业的形成大有影响。南北向的河流是垂直于纬度的,随着纬度的变化,在一条河的上中下游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在历史的早期,不同的农业类型放在一条河流的流域内往往会造成冲突和矛盾,最后导致玉石俱焚、文明毁灭。而在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东西向的河流是平行于纬度的,河流的上中下游是同一种农业类型,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基本农区: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均是小麦地带,而上海到四川则是大米地带。因此,中华文明不会因为一场灾疫而毁灭——若是北方歉收,南方肯定丰收,反之亦然。而且东西走向河流的农业区,耐受冲击的能力也极高,凡是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基本都在当时完成了它的农业化进程,最后成了汉族共同体里的一员。这样,让中华文明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

“年轻人可以不知农,不事农,但绝不能轻农。”

“中国人对天是尊敬的,中国人对地是依赖的。我们有一个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樊教授说,因地制宜是形成农业文明与饮食文化差异的关键之处。一位来自乌克兰的青年代表说自己是个“吃货”,喜欢通过自己的胃来了解中国的文化,樊志民热情地邀请她去吃陕西的羊肉泡馍,因为这个食物正是文化交接地带的特殊产物,它在一个神奇的纬度上将农业民族的面食和游牧民族的肉食完美结合。西新网

新闻推荐

西农博物院获国家二级博物馆称号

本报讯(记者魏建军)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正式成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今年9月份,中国博物...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