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文学陕军的力量 文化陕西系列报道之小说篇(上)

陕西日报 2018-11-14 07:01 大字

本报记者曹瑞

在今年9月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中,陕西有四部作品入选,分别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在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有三部来自陕西。此外,还有多位陕西作家摘取了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大奖项。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作家为中国文坛奉献的优秀小说作品层出不穷,在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红柯、叶广芩、冯积岐、高建群、吴克敬等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体,为陕西文学赢得了至高荣誉,也使陕西成为中国小说的创作重镇。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陕军”的响亮名号享誉全国,到近年来“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初具规模,陕西小说的金字招牌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越发闪亮。

20世纪80年代文字写就人生

陕西小说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生活也为小说创作带来新的方向,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邹志安的《哦,小公马》、莫伸的《窗口》、陈忠实的《信任》、京夫的《手杖》、王戈的《树上的鸟儿》等作品,都展现出陕西小说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1982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朴实笔触下饱满的情感与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小说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人生》的故事并不复杂,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导演贾樟柯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书中描写的那个年代,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社会的变革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我一直说,路遥的《人生》让我从一个对现实没有反思的人,变得有反思。”

1986年12月首次出版的《平凡的世界》,再次奠定了路遥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这部小说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平凡的世界》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十年为背景时间,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也是陕西作家首摘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

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等,都如营养液般促进了陕西小说创作的快速成长。1982年后,就职于西安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的贾平凹在文坛崭露头角。1988年,贾平凹推出长篇小说《浮躁》。该书一出版便引起轰动,并获得了美国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体现了他对自然的追求,在作品中表现为对小说叙述者或叙事人的隐藏,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淡化和具体叙述时的自然呈现等。贾平凹也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民俗意象,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特色风格。

20世纪90年代小说观照现实

“陕军东征”火爆京城

1993年,文坛忽然刮起了强劲的“西北风”,让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陕西这片文学热土。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热爱命运》、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这五部陕西作家的作品同时在北京的五家出版社出版,引起轰动。时任《光明日报》记者的韩小蕙在当年5月发表了题为《“陕军东征”火爆京城》的文章,“陕军”这个说法由此叫响。“北京的报道像点着了的爆竹一样,很快引燃了陕西各级刊物的连锁性反响,出现了整版的评论、特写和创作体会。这些报道大大鼓舞了‘陕军’们,成了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热门话题。”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1997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白鹿原》以对历史描写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使这部小说既是一部家族史、风俗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沉浮史,也是一部浓缩的民族命运史和心灵史。

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讲述了陕北这块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迹的特殊地域的世纪史,展现了三个家族的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高建群用渲染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再现了壮烈的胡马北风、辽阔的草原大漠和浓郁的异域风情。

1993年,程海的长篇小说《热爱命运》火爆全国。小说以细腻的文笔、丝丝入扣的描写剖析了主人公各种曲折复杂、真实生动、瞬息万变的心灵世界和性格侧面,被评价为是一部“无论认识价值,还是审美价值都包孕丰富,内涵复杂,经得起反复咀嚼、多方面思考的作品。”

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深刻的革命文化熏陶,培养出陕西小说独一无二的面貌。陕西作家对乡村、对现实、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也让陕西小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柳青、杜鹏程、李若冰等老一辈作家继承而来的文学传统,为陕西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也让陕西小说在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新千年后新风格带来新气象

“文学陕军”百花齐放

2000年后,陕西这块文学沃土上又出现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冯积岐、红柯、叶广芩、陈彦、冷梦、朱鸿、和谷、方英文、吴克敬、穆涛等作家以自己的实力和新的风格赢得了读者关注,也赢得了在文学界的新地位。叶广芩的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红柯的短篇小说《吹牛》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获2003年中国小说学会首届学会奖长篇小说奖,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获人民文学杂志社评选的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贾平凹于2005年出版的第十二部长篇小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是近十年最畅销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洋洋五百万言,六部十一卷,将战国后期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描绘了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学陕军”的后备力量、新生力量正在不断壮大,为陕西小说带来新的气象。

在“百优计划”的助力下,“文学陕军”新梯队初具规模。60后、70后作家周瑄璞、王妹英、杜文娟等相继推出新作《多湾》《得城记》《红雪莲》;80后作家周子湘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发表小说,作品被《小说选刊》转载;青年女作家杨则纬的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获得《中国作家》剑门关年度奖。

“此外,当前的陕西文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女性作家表现亮眼。”李星说。叶广芩、冷梦、张虹、刘亚丽、王芳闻、周瑄璞等一批女性作家,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生动的文学语言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小说作品。

多年来,陕西的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下多元发展、多点开花,形成了承前启后的优秀文脉,营造着百花齐放的创作氛围。历史的厚度,现实主义的态度,对传统的忠诚,对人物的深刻刻画,使得陕西小说成为当下中国小说创作中一面难以忽视的旗帜。

新闻推荐

省林业局正式挂牌成立 加挂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牌子

华商报讯(记者任婷)11月9日上午,按照省委机构改革工作总体部署,陕西省林业局正式挂牌成立。副省长魏增军出席揭牌仪式,并与省...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