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一支笔写尽俗世 贾平凹的小说世界为何这般“残酷”

烟台晚报 2018-11-09 09:26 大字

北京,深秋。11月初,一间宽敞的会议室里,贾平凹端坐在桌前,安静聆听评论家、作家们的发言。因为“著名作

家”的身份和作品的高产、畅销,他时不时就得在这样的场合亮个相。有人称,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符号。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当年也经历过多次退稿;很多人不知道,虽以小说著称,却也有人夸他散文写得更好。在几十年中,贾平凹用一支笔,几乎写遍了俗世生活的形形色色。

大学“搞创作”多次遭遇退稿

贾平凹的童年、少年时代,过得不是太顺利。

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生活就教会了他什么叫“磨难”。由于受到父亲的一点儿牵连,招工、招兵都没他的份,好不容易才捞到一个上大学的机会。

那时,贾平凹没啥存在感,就是爱看书,爱写东西。他曾经说,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所以开始搞创作,“也没人教你,就是慢慢摸索,凭志趣来学习”。

稿子源源不断给人家投过去,然后又源源不断被退回来,他没气馁。把退稿信贴在宿舍架子床旁边,当作一种激励。

有那么一回,作品在报纸上发表了,心情自然是好的。捧着报纸回学校的路上,贾平凹觉着所有人都对自己笑,还一个人坐在校园树林里,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就像赛跑一样,开头刚一起跑,给你掌声或嘘声,都不在意。”他一度这么形容那股子高兴劲儿,“你只能是无限往前跑,不停地跑,到最后,获得了掌声才是真正的掌声”。

“陕军东征”与《废都》

带着对文学的憧憬,贾平凹大学毕业了。

他先当了几年文学编辑,一边看别人的稿子,一边写自己的东西。随着《满月儿》《果林里》的发表,“贾平凹”这个名字终于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商业化大潮来袭,“下海”是当时很响亮的词汇。也是在那个时候,“陕军东征”的文学现象出现了:高建群有《最后一个匈奴》,陈忠实写了《白鹿原》,贾平凹创作出《废都》,引发人们阅读长篇小说的热潮。《废都》存在争议,有人评价它为当代《红楼梦》,有人说它“涉黄”,但也确实很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甚至评价过,如果不是因为有盗版的因素,它应该是中国销量最大的小说之一。

贾平凹似乎并没有因为《废都》受挫。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的创作触角更大幅度延展开来,写出了《病相报告》《秦腔》《白夜》等小说,读者也因此认识了胡方、江岚和农民刘高兴们。

他还相继拿下了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当年被退稿的小青年,终于成为了大作家。

心底仍喜欢散文

实际上,有不少人更欣赏贾平凹的散文。他也不否认这一点,“曾有人说我的散文比小说好,当时我不服气”。

为此,贾平凹曾赌气似的暂时放弃写散文,专门跑去写小说,这是他后来散文写得少的原因之一。不过,他说在心底,自己仍然喜欢散文,“因为我觉得写散文特别自在”。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写自己的父亲母亲,写读书,《静虚村记》记录的就是生活琐事和感受。在《朗读者》里,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朗诵了贾平凹的作品《写给母亲》,不过几分钟时间,台下观众已经潸然泪下。

他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上市两年来,累计发行数量超过100万册。当年的读者老去了,现在的年轻读者依然喜欢。贾平凹说,“虽然时代在变,但是总有不变的,生命的东西没有变,爱没有变。”他说,《自在独行》的畅销是一个鼓励,自己要好好珍惜这种环境,珍惜时间,敬畏上天,努力创作。

在他心目中,不管小说还是散文,背后要有天地人心,就是张载所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大的东西”。

什么才是好作品?

有一句老话“你生在哪儿就决定了你”,贾平凹生于陕西省商洛市,秦岭似乎成了他写作的一个“宿命”,以此为底色,描述了俗世中的人和事。

有人说,不太喜欢贾平凹的书,觉着写来写去都跳不出早期那种“乡土文学”的框框;也有人说贾平凹写的东西耐读、戳人心,从《秦腔》到《祭父》,全是生活的痕迹,真实到近乎残酷。

三十多岁和七十多岁毕竟不同,所有的人生经历都会跟着岁月慢慢沉淀,渗透到文章里。回忆起当年,贾平凹也常会觉着,这没写好,那没写好。

他说,好的作品起码要经过50年还有人阅读,才算及格,才称得上是作家。对照这个观点,自己也是极其一般的,“这不是自谦,我一直在怀疑自己,就写了这么点东西,到现在还有名声,这是不是真的?”

想着想着,心中有时还多了一种悲凉的情绪。“怀疑自己”的贾平凹会继续写下去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毕竟他曾不止一次这样说过,“让我退休还没什么,但如果宣布不准我写作,我会特别痛苦”。上官云

新闻推荐

牛一兵会见巴拿马客人

本报讯(记者李龙飞)11月7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牛一兵在西安会见了巴拿马媒体舆论领袖代表团一行。牛一兵对巴拿马媒...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