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陕西省已完成人体器官捐献787例挽救了2000多名患者生命 人体器官捐献彰显人间大爱

西安日报 2018-11-06 05:30 大字

数读器官移植(东方IC)

■记者王燕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是选择带走一切还是留下些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不久前,72岁的市民范老先生因病去世,家属遵照其遗愿,捐献了老人的遗体和眼角膜,用于医学教学科研和治病救人,实现了老人为社会做最后贡献的心愿。很快,老人的一只角膜移植给了一名58岁的男患者,另一只移植给了一名58岁的女患者,令两名患者重见光明。

人体器官捐献意义重大。我国每年有器官衰竭患者150多万人,其中近30万患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而实际每年仅有1万人能够接受器官移植,供需比高达1∶30,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陕西省、市器官捐献工作现状如何?是什么限制了该工作的推进?哪些措施能激励人们选择这项大爱之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人间处处见真情

心怀大爱的志愿捐献者越来越多

身患重病的范老先生躺在床上,心里却一直记挂着办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

“父亲生病的一年里,曾多次和我提起捐献遗体器官的事。”范老先生的儿子告诉记者,刚开始,他只想着尽快把父亲的病治好。到后来,父亲捐献遗体器官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眼里总是透着焦急。于是,他赶紧联系了西安市红十字会,在父亲离世的前10天,办理了捐献手续。

“在父亲拿到捐献手续的那一刻,眼中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我知道,父亲完成了他的心愿。”范老先生的儿子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宣传的深入,像范老先生一样心怀大爱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初,34岁的鄠邑区小伙孙小培因病离世,按照其遗愿,他成功捐出了2个肾脏、1个肝脏、2个眼角膜,让3个面临失去亲人的家庭重获希望,让两个在黑暗中饱受煎熬的人重获光明。

今年9月,年过八旬的西安老人朱文蔚因病去世,家人遵照老人生前遗愿捐献了眼角膜,让两位失明患者重新看到了世界;今年4月,莲湖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丰盛园小区、远东社区、庆安社区,上门为4位76岁以上老人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今年8月,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大李和小李携手走进碑林区红十字会,填写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今年10月,“渐冻人”张为用嘴叼着笔,填写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他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回报社会对他的关爱……

市场镜像

器官移植供需差距巨大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3月起,我国启动了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从2015年起,公民逝世后器官的自愿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截至2018年10月,我国已实施人体器官捐献19890余例,使56460多名器官衰竭患者得到了救治。

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器官移植需求来说,器官捐献数量还远远不够。日前,在西安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说,根据民意调查,我国74%的民众拥护器官捐献工作,在青年学子中这一比例更高。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约有30万人,其中登记的患者约6万人;但由于诸多原因影响,2018年仅有两万名患者得到了器官移植。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任重而道远。

陕西自2011年7月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截至2018年10月,已完成人体器官捐献787例,有2000多名患者通过器官移植挽救了生命。陕西省动员志愿捐献者6300多名,遗体捐献150多具,角膜捐献1100多片。

“目前陕西省的器官捐献率和移植率以及相关规范和体系建设等均走在全国前列。但器官捐献在老百姓中的知晓率、参与率仍比较低,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支持器官捐献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薛武军说。

记者获悉,随着近年来宣传逐渐深入人心,西安市申请登记人体器官捐献的人数也逐年递增。2014年7月至2018年8月,申请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3000余名,成功捐献遗体149具,捐献器官800余个,捐献眼角膜1070片。

“尽管近年来志愿捐献角膜的人数有所增长,但面对数以万计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西安市眼库主任银勇说,目前仅在西安市第一医院排队等待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就有1000余人。由于需求量太大,西安眼库角膜库存量常年为“零”。许多患者常常一等就是数年,这期间可能由于病情拖延会导致永久失明。

专家提示

应加大对捐献者家属的社会关怀

器官捐献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一种开明的生命态度,也让人体的尊严获得了更实际的意义,可为何它的发展步伐仍较为缓慢?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影响器官捐献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还是人的观念。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位市民,发现其中不少市民对于器官捐献持有疑虑态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死了入土为安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如果我把遗体捐出去,亲朋好友会怎么看我?而且我现在身体好好的,这个问题太敏感了,这么早谈论这件事太晦气。”市民袁森林说。

“遗体捐献虽然是一种自愿无偿的行为,但是不是应该给捐献者家人一些补偿政策?”市民肖东说。

还有一些市民对于器官捐献的意义和途径了解甚少。但也有两位市民明确表示,曾在媒体上看到过通过器官捐献挽救他人生命的报道,“器官捐献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等我有合适的机会时,一定会去红十字会登记捐献。”市民左志泓表示。

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苏晓东认为,除了受传统思想影响这一因素外,要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各级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大捐献知识和方式的宣传普及力度。“地方立法应该跟上,激励机制应该加强,应通过出台政策,加大对捐献者本人及家庭的社会认可,加大对家属的社会关怀,在诸如子女上学、老人赡养、大病救治等方面进行政策上的倾斜。”苏晓东说。

新闻推荐

临潼本土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获奖

华商报讯(记者张静通讯员王三合)近日,由临潼本土导演、西北大学青年教师张忠华执导,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主要来自临潼的儿童题...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