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上的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程瑾
最早遇见葫芦的时候,它是农家舀水的瓢,心里暗暗可惜,这么可爱的葫芦怎么有这么俗气的用处?它难道不应该是孙悟空用来忽悠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宝物吗?或者该有乾隆皇帝所赞赏的“置之白玉青铜侧,华朴之间意愧如”的气质,可总是少见这样的葫芦。直到遇到或佛、或花、或兽、或鸟,造型不一、栩栩如生的绝美洽川葫芦灯,才算见识到葫芦上的诗和远方。
“以前在我们洽川,葫芦瓢就是舀水、舀面、舀饭的,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好了,已经不用葫芦瓢了,但是我们把葫芦瓢做成脸谱的样子,挂在墙上寓意着丰衣足食。而我们洽川的葫芦灯里面的学问更是大了,不止有文化内涵,而且还具有实用价值。”洽川葫芦灯雕刻技艺传承人宋朋杰说道。
了解葫芦灯的故事,必得先从认识葫芦开始。陕西省民俗协会副会长史耀增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传说葫芦曾经庇佑过人类逃过自然灾害,在远古洪水泛滥的时代,地上的万物都被洪水冲走,唯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中才得以幸免此难,后来两人结合,人类才得以继续繁衍。由此,葫芦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原始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被做成各种工艺品,寄予多福、多子、多寿的美好人生愿景。
走进宋朋杰的葫芦灯工作室,花鸟山水、吉祥图案,历史人物,诗词书法都妥帖恰当地刻在各类大大小小的葫芦上,透雕、浮雕、烙纹、掐丝、填色,每一种艺术化的创作形式都尽显洽川文化元素。来访者中时不时有人感叹,从这些美轮美奂的葫芦灯中完全可以感受到花鸟的灵动、山水的气韵、人物的神采以及字画的美感。
本就与美好祝愿相连的葫芦,经过精雕细琢蜕变为亮闪闪的葫芦灯,蕴含着雕刻者的万千心血,更承载着厚重祝福。“宋朋杰本身就具有一种工匠精神,他对这项艺术可以说是一丝不苟,他做一个葫芦灯有时候甚至要摊上几十天的工夫,还试图把葫芦文化、祈福文化和吉祥文化结合在一起,不断地学习、探索、创新。”史耀增说,艺术家对艺术的用心程度赋予葫芦灯以生命力和美感。
的确,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相反,80后的宋朋杰是真心喜欢葫芦雕刻这项工艺美术事业。自幼跟随祖父学习葫芦雕刻和手工制作的他,在家人的支持下,高中毕业后便离开家乡,学习葫芦工艺制作技术,又先后辗转天津、湖北、山东各省,学习葫芦的栽种以及葫芦工艺的综合制作流程。他首创的吉祥如意镂空葫芦灯,获得2015年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为了把葫芦灯推向更大的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洽川的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朋杰在西安成立了“福禄居葫芦艺术工作室”,还将钟楼、鼓楼、大雁塔、小雁塔,一系列丝路古迹文化符号细心地雕琢在从家乡合阳运来的葫芦上。
有诚意又有创意的洽川葫芦灯吸引了诸多民间艺术作品爱好者,宋朋杰的葫芦灯订单越来越多,业务越做越大,租房已经不够用,把葫芦运到西安也很麻烦,他决定把葫芦灯制作业务搬回老家,让其照亮更多乡亲们的生活。
回到家乡后,宋朋杰成立了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洽川的葫芦文化进行全方位开发,从葫芦种植栽培、培训到葫芦工艺的制作,探索葫芦文化与艺术产业化的发展之路,还定期举办葫芦灯制作技艺培训课程,目前已经有200多户群众学习种植和加工葫芦。宋朋杰笑言:“虽然身在小小的工作室内,但千万风景刻在葫芦上时,好像自己也跟着葫芦走遍万水千山,看到了诗和远方的田野。”
对于将来,宋朋杰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说,洽川葫芦与外地的有所不同,皮厚,有质感,自己计划搞个“葫芦大观园”,争取把世界各地的葫芦弄来,种到地里让游客来看稀奇,也借此机会宣传洽川的葫芦文化。
而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洽川葫芦艺术灯还陕西文化艺术品赴迪拜参加展览,将陕西文化元素展现在异国他乡,赢得了诸多荣誉。2016年3月洽川葫芦灯还代表参加中国工艺品交易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凤凰奖,《喜结良缘》《四季平安》等作品被东莞市莞城美术馆收藏。
采访结束之后,我总想起许巍唱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总觉得好像以前理解的有所偏差,诗和远方的田野与平日的生活完全矛盾对立吗?也许不一定吧,超尘脱俗难免有寒凉凄清之时,莫不如学着宋朋杰,在日常生活里,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全心全意在心中开拓出一片远方的田野,也是极好的。
新闻推荐
□李欣怡记者张姣姣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一名医生因被患者家属暴力伤害,引发各界广泛关注。患者家属因是否进行剖腹...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